臺灣《中央日報》網絡報26日發表社評文章分析“獨派”與民進黨兩岸關系調整。文章指出,“獨派”目前仍以不成實力比例的聲音綁架民進黨兩岸路線的轉型或辯論,導致民進黨內有心推動轉型的務實派徒呼負負。
社評摘編如下:
熟知政治生態的人都知道,一般政黨存在的最重要意義是爭奪政權、進而推展政策。這項政治學鐵律當然有例外。理念型政黨不汲汲于政權,但重點在于推廣與堅持自己的政治理念,就算不被多數選民所支持,仍繼續捍衛自己的立場。好比歐洲的綠黨或日本的共產黨。
在臺灣,創立于1996年的“建國黨”也算是理念型政黨。其“臺獨建國”的堅持原先與民進黨“獨立建國”的理念一致,故該黨干部均為民進黨的長期堅定支持者。然而,隨著這些鐵桿“臺獨”運動者日漸凋零,“建國黨”也不再在臺灣政壇享有影響力了。
不過,如果就此認為“獨派”已經在臺灣消失了,那就太看輕他們的能耐了。原先訴求中間路線的前臺灣地區領導人陳水扁,因貪腐丑聞而向“臺獨”勢力靠攏,使得“獨派”聲勢大漲,迅速搶占及主導綠營的主旋律至今。
不爭的事實是,“獨派”目前仍以不成實力比例的聲音綁架民進黨兩岸路線的轉型或辯論,導致民進黨內有心推動轉型的務實派徒呼負負。以“獨派”的立場而言,此時正是多少金錢也買不到的黃金時刻,當然不愿自我繳械、放棄這片大好的政治舞臺。對此,相信蔡英文和蘇貞昌應有心心相惜、互相取暖之感,因為兩人皆因“獨派”的牽制而有不甘為傀儡的失落感。
“獨派”選邊站的非我族類心態,可從其對謝長廷與許添財登陸的反應看出些許端倪。對照一下,當前“行政院長”謝長廷于去年10月登陸時,“獨派”是用何等惡毒的字眼來批判謝的“破冰之旅”,即便謝回臺后曾親自登門說明,仍受到黨內“獨派”同志的圍剿。但對他們來說,許添財的大陸行卻有如“云淡風輕”一般,好像許不曾在上海、北京留下片段身影。
若從謝、許兩人的政治份量及背景來分析,就可看出其微妙之處。謝長廷的政治影響力當然遠高于許添財,也因此“獨派”毫不留情面的攻擊,正是出于害怕民進黨真正轉型、“獨派”被邊緣化的恐懼心理。再者,謝長廷偏中間路線的兩岸論述及其溫和的政治性格,向來與陳水扁不對盤,也因此成了自詡為陳水扁后盾的“獨派”的眼中釘,進而對謝長廷在民進黨內推動的兩岸和解深感不滿,欲除之而后快。“獨派”甚至轉向施壓蘇貞昌,迫使他硬生生吞下將成立民進黨跨派系的專責兩岸事務平臺的選前承諾,且親自出任“中國事務委員會”召集人一職,借此安撫“獨派”。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