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兩岸人士還在為遙不可及的通商、通郵、通航而奔走呼吁。2008年“三通”終于實現,此后“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陸客赴臺、陸資赴臺、陸生赴臺等相繼成行,順理成章地成為“四通”、“五通”、“六通”……近日有媒體梳理臺海最新一周關鍵字,拈出一個“通”字——涉及金門“通水”、光纜互通。在收獲兩岸交流紅利之余,我們也不妨細數,“三通”之后還有幾通?
“通水”、“通訊”接連通
臺當局領導人馬英九近日表示,從大陸引水到金門以解決當地缺水問題,很快就會定案。國臺辦發言人回應:只要臺灣方面同意,“福建沿海隨時可以向金門供水”。金門因島嶼蓄水不易,曾多次向當局提議從大陸接水以補不足,但李登輝陳水扁主政時沒有實現,如今終于能突破了。
1月18日,橫跨臺灣海峽的“海峽光纜1號”工程竣工,預計3月正式投入商業使用。以往兩岸之間的通信聯系需要中轉,費時、費力、費錢不說,通訊質量也不高,如今光纜直通,將開啟兩岸通訊新時代。
此外,兩岸貨幣清算機制上路,預示著“通匯”時代來臨,兩岸“通婚”也早已進入大眾視野,星云大師最近說,兩岸在政治上未通,但宗教上已先通。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副教授石正方表示,繼“大三通”打通“任督二脈”后,這些在技術、金融、資源等特定領域的“零突破”或新進展,對兩岸全面深入交流“具有激活作用”。
“任督二脈”通了,更帶來“一通百通”的群聚效應。比如直通光纜的一期設計容量高達6.4T,允許160萬路高清電視同時傳輸,為兩岸傳媒、文化產業的深度合作提供了很好的條件。“通匯”除了減少匯率折損,還促進兩岸跨岸網購等新消費模式的快速成長。大陸淘寶網“臺灣館”,就已匯集100余家臺灣網店。
還有更多領域需要通
兩岸互通,實質是通過兩岸機制性協商,消除政策障礙,建立溝通兩岸的便捷通道,從而促進兩岸經濟、社會、文化的對接和融合。從衣食住行到婚嫁信仰,兩岸互通已經漸入“深水區”。不少專家認為,文教領域是新的突破點和增長點。
據專家統計,海峽兩岸的科技名詞尤其是高新技術領域中的名詞差異較大,如計算機科技領域中,大約只有58%的名詞相同,在“共通詞語”相對較多的物理學領域,也約有20%的名詞存在差異。兩岸科技專家共同編纂的《中華科學與技術大詞典》擬于2015年完成100個學科領域名詞對照工作。屆時,兩岸語匯中差別最大的科技語匯有望實現“化異為通”。
日前有專家提出,商簽兩岸文化交流合作協議的步子應該邁得更大一點,因為這涉及到兩岸深度認同的問題。國臺辦發言人楊毅對此表示,大陸的態度是開放的,兩岸可以簽署一攬子的協議,也可以就兩岸文化、教育領域的具體交流做出機制化的安排。臺灣文化部門負責人龍應臺也給人們預留了想象空間,她說,本身“并不排除”簽署這一選項。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