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在1月13日動員舉辦“火大”嗆聲游行,軍公教隊伍中的前“客委會”文教處長古梓龍特別惹眼。他說自己退休后月領近7萬元(新臺幣,下同),比普通上班族還多。“老年人享受優渥福利,其實是剝奪了下一代的機會,不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在哪個社會,公平正義都是好東西。可以聚攏選票,可以收拾人心,更可為改革尋找道德根源。第二任內追求歷史定位的馬當局也勇舉福利改革的大旗。但改革的首要問題是改誰,革哪些,近期臺灣社會群體之間、朝野之間,圍繞福利改革展開空前的利益博弈。
高薪—— 引來羨慕妒忌恨
島內最近有兩則民生新聞特別受關注。一是爭議多時的臺灣軍公教退休人員(軍人、公務員及公立學校教師等)年終慰問金預算刪減大半;二是攸關900多萬勞工權益的勞保基金驚傳破產危機引發擠兌潮,僅在去年10月份就被領走205億元!
臺灣實行各種退休金制度,待遇千差萬別。軍公教人士50歲左右就可退休,退休金加上18%的存款年利率(利率差由當局補貼,俗稱“十八趴”),不少人總共可領的金額高達兩三千萬;而勞工階層退休晚,退休后的收入或許不到軍公教的一半。此外,軍公教享受的福利也五花八門,羨煞一般勞工。
上班族也不例外,很多在民企做事的員工年終獎因經濟不景氣而大幅縮水,有的自嘲為“窮忙族”;相反,連年虧損的“國營事業”單位如臺灣電力公司、臺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等,高額年終獎金照領,多達幾個月的工資。
這種苦樂不均也源于制度設計上的不平等。早年臺灣經濟處于高增長階段,軍公教的收入不如民間,民企動輒十幾個月工資的年終獎讓“國營事業”難望其項背。本著“公平正義”原則,當年臺當局才為此推出“十八趴”,并調高“中油”等公營單位員工的年終獎標準。
風水輪流轉,當年顯得低的待遇如今卻明顯過高,有“寡占利益”的公營企業福利更被人詬病。勞工等“體制外”的人則產生了強烈的被剝奪感。讓臺當局頭疼的是,在“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儒家社會里,分蛋糕的關注度大大提升了。那些原本拿多些的人,現在要讓他少拿些,行得通么?
反彈—— “割肉之痛”難忍受
當軍公教退休年金議論正酣時,有一名公務員叩應(現場打電話)進島內電視臺政論節目表示,社會質疑她們福利的風氣實在太過分,“當一般勞工休息時,我們還在努力。我花了5年才考上公務員,能獲得現在的福利是應得的。”這段發言引發群情激憤的網友反駁。
民調顯示,大部分島內受訪民眾認可刪砍年金,但當事人的“割肉之痛”也表達得淋漓盡致。甚至有退休將領揚言,“敢刪就造反”。“銓敘部長”張哲琛也站出來稱,社會繼續“丑化”軍公教會讓“未來文官系統發生反淘汰現象”。
“臺電”的反彈更厲害。或許受島內民意壓力,2012年底“經濟部”核定“臺電”2011年工作考核為乙等,公司2700名員工將被追回多預支的年終獎金,這可捅了馬蜂窩。“臺電”員工立馬要求“經濟部長”施顏祥下臺,甚至威脅停電“讓臺灣變黑暗”。
有評論說,軍公教和公營事業員工等,已淪為改革的阻力。在利益博弈端占優帶來的傲慢,更激起了普通民眾的不滿。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