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經貿文化論壇討論政治議題,實屬首次。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評論指出,兩岸在事務性協商上雖然遵循“先經后政、先易后難”的循序漸進原則,但不代表“只經不政、擇易棄難”。兩岸在進行政治議題協商前,先由民間進行“二軌對話”,有利凝聚共識、解決分歧,以降低正式協商過程中對兩岸關系的沖擊,值得鼓勵。
評論摘編如下:
上周在哈爾濱舉行的第八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圍繞兩岸各界關心的議題進行了熱烈討論,尤其是首次舉辦涉及政治議題的“和平發展回顧與前瞻”子論壇,不僅進一步豐富了論壇的內容,也為兩岸協商進入深水區搭建了又一個溝通平臺。
兩岸目前雖然尚未展開政治、軍事領域的協商,但雙方智庫、學者近年已就相關議題召開了各種論壇、研討會等。例如,2009年底兩岸重量級學者匯聚臺北,舉辦了“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去年和今年兩岸學者又分別在臺北和高雄舉辦“愛與和平論壇”。
兩岸經貿文化論壇討論政治議題,實屬首次。隨著兩岸交往人員不斷增多、合作領域不斷擴大,兩岸經貿文化論壇的議題也與時俱增:剛開始焦點集中在經貿方面,后來又逐步增加了對文化交流的關注,今年又納了政治議題。與以往兩岸民間舉辦的研討會不同的是,由于作為兩岸政黨溝通平臺的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層級較高,在這樣的場合暢談敏感議題別具意義。總的來看,兩岸學者在交流中達成了幾項共同建議,包括: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兩岸和解須制度化;兩岸學界應就和平發展相關議題及互信機制進行探討;基于兩岸關系不是國與國關系,雙方妥善處理兩岸民間團體和諧參與國際非政府組織的活動。
至于分歧點,大陸學者強調兩岸須在“一中”框架上形成更為清晰的共識,從而增進政治互信,但臺灣學者對此卻“不太感冒”。到底兩岸商談和平協議等政治議題的時機何時才成熟,無人得知,但對“一中”框架形成更為清晰共識,實屬必要。一方面,隨著兩岸協商議題由淺入深,只有增進政治互信,才能不斷為兩岸交往中出現的新問題提供更有利條件,營造友好環境;另一方面,臺灣方面希望加入一些不涉及主權的國際組織,但大陸又擔心島內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士趁機宣揚“臺獨”,臺當局只有清晰表明“兩岸同屬一中”,才能更好地消除大陸的疑慮。
兩岸在事務性協商上雖然遵循“先經后政、先易后難”的循序漸進原則,但不代表“只經不政、擇易棄難”。兩岸在進行政治議題協商前,先由民間進行“二軌對話”,有利凝聚共識、解決分歧,以降低正式協商過程中對兩岸關系的沖擊,值得鼓勵。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