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當局新“內閣”走馬上任,啟用“幸福指數”,許諾自明年起每年公布,受到島內各界關注。臺灣《中華日報》今日發表社論指出,GNH有別GDP,但GNH之增進有賴GDP之提升。GDP普遍被全球各經濟體引用,可以快速反應經濟發展變化狀況,但周延性仍有不足,這也是島內GDP快速成長仍不能讓民眾在生活上有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GDP之外另將推動GNH評量,益顯馬英九在第二任期將全方位推展政策的決心。
社論摘編如下:
“陳江配”新“內閣”配合新最高民意機構成立而于日前上任,馬英九期許“陳內閣”一秒都不浪費的推進為“安心內閣”,并要求陳沖實現他在競選期間的許諾,明年起每年公布“幸福指數(GNH)”。GNH有別GDP,但GNH之增進有賴GDP之提升。
GDP亦稱生產毛額或本地生產總值,界定于一個經濟體,即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期間內(一年或一季),運用生產要素所生產的產品(包括貨品和勞務)以貨幣表現的市場價值。GDP普遍被全球各經濟體引用,被視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狀況的重要指標,可以快速反應經濟發展變化狀況,但周延性仍有不足。
就島內最近3年的GDP來說,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的數據,2008年為12兆6千200多億元(新臺幣,下同),2009年因受金融海嘯沖擊減為12兆4千700多億元,2010年大幅增為13兆6千多億元,顯見在馬當局全力作為下,島內總體經濟安然度過金融海嘯沖擊后已然快速回升,但民眾對于經濟景況好轉卻大多“無感”。
GDP快速成長仍不能讓民眾在生活上感覺得到,究其原因,固然與選舉期間在野黨無所不用其極的“唱衰”有關,但也凸顯GDP不能讓民眾正確地感知勞動成果。換言之,被過度強調的GDP,在現代高科技的投入與產出之間,已使勞務、產能、產品及所得關系鏈結構產生丕變,不能全面的、準確的反應現代實質經濟面。
在此情況下,馬英九當局深思熟慮后乃在選舉期間做出一項許諾,就是自明年起每年公布一次“幸福指數(GNH)”。事實上,現今國際不少學者如2002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美國教授丹尼爾·卡納曼,早就與經濟學家合作致力于GNH的研究,更有不少經濟學家如美國的克里斯·霍恩,很想把GDP從神壇上請下來改以GNH取代。
克里斯·霍恩認為,如果沒有新方法做為經濟狀況的標尺,可持續性的社會發展將成為不可能。這是GNH獲得青睞的原因。根據馬英九的提示,做為評估GNH的指標項目,應包括健康、環境、教育、居住、文化、就業、休假、育嬰等,如同不丹實則已含括精神生活層面。
GDP的地位仍不可撼動,但“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對GNH之擬議已超過10年;美、加、法、日及大陸都試圖透過GNH研究一套衡量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標準。GNH的基礎在于物質與精神生活同步發展,島內在GDP之外另將推動GNH評量,益顯馬英九在第二任期將全方位推展政策的決心。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