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臺灣研究會8月31日在北京舉辦了“兩岸特色:理論建構與路徑探索”學術研討會。來自大陸與臺灣的60余位學者專家就兩岸政治、經濟、文化、涉外事務、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等議題的理論架構與兩岸和平發展路徑問題進行了深入研討。
“九二共識”是根基
與會專家認為,雖然臺灣島內有些政黨和政治人物提出在“不預設前提下”與大陸進行對話和溝通,但兩岸間的協商談判從來都不是沒有前提和條件的,堅持“九二共識”仍是最重要的基礎。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李鵬認為,“九二共識”的最大意義是它體現了一個中國原則,它對兩岸關系發展的指導意義不僅僅局限于海協會和海基會的商談中,而是成為兩岸各項接觸和商談的重要政治基礎,也是判斷臺灣當局政策意圖和兩岸關系形勢好壞的重要指標。
福建社科院現代臺灣研究所研究員吳能遠認為,兩岸關系穩定有賴于制度性框架的建構,包括建立兩岸軍事互信安全機制、簽署和平協議等,而其首要關鍵則是處理兩岸政治定位問題。事實上,“九二共識”已經為兩岸關系現狀的認定、兩岸政治定位和關系行為準則奠定了必要基礎。
臺灣政治大學研究員嚴震生認為,隨著近年發展出的“簡短而模糊的原則”,兩岸雙方反而有更多空間達成協議。
“十年政綱”南轅北轍
與會學者指出,從蔡英文最近拋出的“十年政綱”兩岸政策的內容來看,民進黨雖然聲稱要建構“兩岸和平穩定架構”,卻又繼續堅持“一邊一國”的“臺獨”立場,拒不承認“九二共識”。這就使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缺乏重要基礎,從而沖擊兩岸現有的協商制度,影響兩岸已經形成的大交流與大合作局面,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成果也會得而復失。
李鵬認為,如果島內政局發生變化,兩岸兩會的協商談判可能再度被迫中止,ECFA的后續協商、兩岸經合委員會的繼續運作、15項協議的后續落實,都會不可避免地遭遇到現實困難。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