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工商時報》今天發表小社論說,農歷年關前,剛出爐的熱騰騰數字寫著:去年全體公營銀行合計虧損七十四億元新臺幣!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大家心知肚明─雙卡風暴,各銀行的房貸、聯貸、金融交易、手續費收入,甚至把島外部門的獲利一起算進來,還不夠填這塊財務黑洞,在亞洲金融風暴期間表現搶眼的臺灣,終于結結實實被打了一巴掌。
社論說,雙卡業務能夠在很短時間內,在臺灣快速發展,原因很多,業者要平衡企業金融與消費金融的比重、當局要讓隱身地下的借貸行為臺面化、鄰近國家與地區的雙卡業務蓬勃發展,都是原因之一。
更重要的是:當臺灣經濟發展陷入瓶頸,銀行尋求各種發展機會,多不得其門而入時,此一利差超過十個百分點的商機,即使風險偏高的警訊陸續傳出,仍有著難以抗拒的吸引力。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銀行業者,不是太笨或太執拗,坦言之,他們是找不到其它可以走的路,只好被迫賭上一把。
此路不通后,聯貸市場以貼著成本的利息硬做、越南市場搶案搶到血流成河;同一時間,銀行擴大香港市場布局,或嘗試參股大陸區域銀行的企圖,始終沒有間斷;知名金控負責人也趕在年底前,走小三通到廈門跑了一趟,投石問路的意圖不言可喻。
社論最后說,金融業者比一般企業更會算計,搶做雙卡實在是不得不的選擇。當局應給業者一個生存發展機會,譬如開放經營中國大陸市場,業者就不會在死胡同中亂闖。
(驛雨冰)
[責任編輯: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