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新社報道曾指出,在臺灣“邦交國”陸續轉向中國后,現在臺灣年輕人也開始轉向了;當臺灣年輕人薪水趕不上物價與房價,只好務實前往大陸發展。
臺灣《中國時報》25日發表評論說,雖然“法新社”從臺灣危機角度切入,認為年輕人對臺灣已經失去信心。但是,這種新趨勢何嘗不是臺灣的轉機,因為中國大陸廣土眾民,正是臺灣年輕人探索未來,一展身手的機遇之地,更是實現競逐世界雄心壯志的大舞臺。
美國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協議》、《巴黎氣候協議》,又祭出歧視性移民新規定,和“美國優先”的經貿保護主義政策后,美國引領世界的能量與道德高度已受重創。反觀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與軍事強國。目前,多數國家普遍認為“美國衰退”與“中國崛起”的新時代已揭開序幕。
文章說,臺灣如何應對消長的新形勢,是領導人必須拿出有效辦法的重大課題。中國大陸是臺灣始終無法回避、且必須正視的客觀存在。臺灣的和平穩定發展不可能脫離大陸,尋求經濟貿易與投資成長動力,也繞不開大陸。因此,臺灣如何面對“中國崛起”的新現實并把握新機遇,才是尋求臺灣持續生存發展的出路。
兩岸結構在“美國衰退”與“中國大陸崛起”后已經改變,蔡當局若無法調整冷戰對抗的舊思維,還在主張臺灣應成為“圍堵中國戰略前沿”角色,企圖緊抱美、日對抗中國大陸,將讓臺灣陷入經濟與安全的雙重災難,更會讓臺灣年輕人加速選擇出走。今后,臺灣能利用美國牽制中國大陸的杠桿效應恐會越來越少,甚至可能在中美競合主軸間,落入決策邊緣化的角色。臺灣將難再運用“中美戰略利益矛盾”左右逢源,必須靠自己找到新出路。
臺灣社會內部最大的問題在于,缺乏對大陸發展實況正確的理解。更嚴重的是,還有不少人拒絕認識今日的中國大陸,寧可頑固相信既有的刻板印象,或選擇性接收符合其意識形態的信息,宛如“心靈鎖國”。臺灣如果基于“中國大陸遲早會崩潰”的假設做決策,恐怕會有很大的誤判風險。
當前東亞政經戰略結構已改變,美、日兩國根本無法牽制中國大陸,也不能再主導東亞發展。中國大陸的國際戰略強調不與美國硬對抗,將構筑中國在東亞的影響力。從歐亞各國不顧美、日勸阻,決定加入中國主導的“亞投行”,以及“一帶一路”經濟建設,正顯示“美國衰退”與“中國大陸崛起”新趨勢開始發酵。
臺灣應該務實發展“新大陸觀”,積極參與大陸的成長與發展,讓臺灣年輕人擁抱“生根臺灣,經營大陸,放眼世界”的格局視野,并與大陸年輕人合作建設“繁榮民主中國”,才是臺灣從危機走向轉機的正道。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