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區立法機構近日通過相關規定,明確未來臺灣各級供應餐飲的學校,包括中小學營養午餐、大學餐廳,都全面禁止使用含轉基因的生鮮食材及初級加工品。這條規定一出,網上立刻傳出“轉基因食品將遠離臺灣”的結論。難道這條規定真的意味著,臺灣打算和轉基因食品說再見嗎?
主要擔心安全問題
近年來,轉基因食品安全問題在島內受到持續關注和討論,不少民眾對轉基因食品一直持謹慎態度。這次轉基因食品退出校園的規定出臺后,有國民黨“立委”就高興地表示,法案通過不僅代表學子在營養午餐以及各種食品上能吃得安心,也代表臺灣民眾在食品安全上更進一步。
臺灣禁止任何轉基因農作物的商業化種植,因此,島內民眾餐桌上的轉基因食品全是進口而來,而且主要是大豆和玉米。對于如何讓民眾分辨出這些轉基因食品,臺當局早在2002年就作出細致規定。
臺灣把轉基因制品分為初級加工品和深加工品:初級加工品指的是食品中還含有轉基因成分,比如豆腐、豆漿等;深加工品的轉基因成分則在制作過程中已經被破壞,風險較低,比如食用油、醬油、玉米淀粉、玉米糖漿等。臺“衛生署”規定,初級加工品中轉基因成分超過5%,就必須強制標識出來,深加工品則自愿標識。
這次新出臺的規定只是讓學校“強制禁用轉基因生鮮食材及初級加工品”,因為民眾普遍認為這類食品才是“隱形的食品安全危機”,民進黨“立委”林淑芬也表示:“這些食物風險比較高,所以必須排除。”但對于轉基因植物油等食物,今后還是會出現在臺灣校園的餐桌上。
想說再見并不容易
限制轉基因食材的法規是落實紙面了,接下來就能順利施行了嗎?實際情況并非這么簡單。
有臺灣農副產品供貨商算了一筆賬,校園營養午餐中最常出現麻婆豆腐、豆干炒菜、酸辣湯等菜品,一周中至少有3天需要用到豆干、玉米、豆腐等食材。以豆干為例,轉基因的1公斤42元(新臺幣,下同),非轉基因的要85元,價格上浮近一倍不說,而且目前供貨商的非轉基因食材供應量都不足,除非再增加進口。
這位供貨商所言不虛。臺灣對大豆和玉米需求量大,自己生產的比例又極低,所以臺灣市面上絕大部分大豆和玉米都是從美國進口的轉基因品種,島內的豆腐、豆漿等大量豆制品也是直接用轉基因大豆為原料制作。中小學營養午餐不能使用轉基因食材,預估每生每餐會漲5元以上,1個月要多100元,1年要增加900元。這多出來的錢該誰來埋單呢?讓家長多交錢,還是當局多補貼?
對此,臺“教育部綜合規劃司長”陳雪玉說,“教育部”會跟“行政院”、地方縣市及學校討論后,才確定怎么進行。話說起來容易,但別看每餐只多1元錢,真輪到自己出錢的時候誰都肉痛,無論采取哪一種做法,可能都會引來新的抗議。
其實是為爭取選票?
也有臺灣網民對這條新規并不買賬,他們在網上跟帖說:“先禁止還沒確定對身體有害的轉基因食品,而不是花力氣管理絕對有傷害的黑心食品,根本是弄錯重點。”他們指責說,這條規定施行后,學生依然會在學校之外吃到轉基因的豆腐、豆漿和其他食品,所以這其實和食品安全沒什么關系,只是“立法院”紓解民意的手段罷了。
臺灣藍綠兩黨之所以會罕見地在這一法規上達成共識,本質上是在爭取民意。選戰焦灼之際,對于這樣一個“小議題”,沒有哪個政黨愿意忤逆主婦團體的訴求。所以,臺灣離告別轉基因食品還遠著哩。(雷蕾)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