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屆金曲獎日前公布入圍名單,這應該可以說是華人流行音樂界的大事,不過,知名音樂人陳樂融在臉書上感嘆,通常“金”字輩獎項的入圍新聞至少可以在媒體上炒個兩、三天,“沒想到今年金曲僅有一天版面”,他認為,這個現象很值得關注。
臺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評論表示,流行音樂一直是臺灣最自豪的文創之一,長期以來,想要在華語流行音樂界被看見、成為A咖,就一定要先到臺灣“朝圣”、取得臺灣的肯定才行;臺灣自由的創作環境、對多元文化的包容等條件,正是最有利于流行音樂成長的土壤。例如香港的4大天王正是靠臺灣音樂的幕后團隊打造個人曲風,因而紅遍華人地區。
評論說,回顧25屆金曲獎最佳國語男、女歌手的得獎人,總共有20人次是來自臺灣以外的歌手,甚至來自新加坡的蔡健雅曾經8次入圍、3次得獎的紀錄。
評論指出,多年來,只要有華人的地方,臺灣的流行音樂一定是主流,到對岸的KTV,隨便點都是臺灣的流行歌曲。曾幾何時,臺灣流行歌獨霸一方的現象已悄悄地但明顯改變了。如今,手機里儲存的流行歌曲也多了不少大陸歌手的作品,李榮浩的《李白》、李健的《傳奇》、汪峰的《存在》、唱風特殊的曲婉婷《我的歌聲里》……,大陸歌手正在攻占臺灣樂迷的心。更別說,不少臺灣藝人與幕后團隊陸續前往大陸,《我是歌手》、《中國好聲音》等節目甚至成為臺灣歌手再次竄紅的重要舞臺。
評論直言:臺灣流行音樂的整體影響力正在降低,從金曲獎新聞甚至吸引不了太多回響可見一斑。當局和音樂人就別再以為臺灣流行音樂還跟從前一樣那么夯、在華語地那么不可或缺了。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