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溝油風暴”令島內食品臭名遠播,不僅波及臺灣逾千家食品企業,連香港、澳門部分商家也中招。但更令人震驚的是,把臺灣食品業搞得人仰馬翻的強冠“地溝油”豬油竟能通過臺灣官方的檢測標準。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評論說,這樣的檢測結果讓人大惑不解,如此是否意味?“地溝油”適合人體食用?難道消費者的疑慮都是杞人憂天?莫非商家的回收措施是虛驚一場?非也。俗話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不肖業者通過投機取巧的伎倆,瞞天過海。如何破譯“地溝油”的“骯臟密碼”,是島內食品監督機制面臨的嚴峻挑戰。
評論指出,島內爆發“地溝油風暴”并非頭一遭。早在30年前,臺北就查出有含有“地溝油”的油品流入市面。制造“地溝油”食用油的德泰油行當時承認,銷售時間已長達十年。因此有臺媒指出,島內“地溝油”的制程與技術,在30年前就發展得非常成熟。這套原用在提煉生質燃油或制成飼料的技術,轉化而成給人用的“黑心油”,只要心一橫,不被揭發,暴利源源不絕。由于使用廉價地溝油,強冠的食用油較其他品牌便宜約100元(新臺幣),相當暢銷,臺、港、澳不少知名食品企業都是其客戶,也正因如此,當“地溝油”豬油曝光后,受影響的食品廠商范圍之大,讓人始料不及。
評論說,到底臭熏熏的“地溝油”如何變成香噴噴的豬油?當中有何玄機?臺灣衛生福利部經檢驗后發現,強冠用于生產豬油的“地溝油”屬于劣質油品,且含有致癌物,但當“地溝油”經過地下油廠、食油生產商的層層加工,制成食用油后,卻成為通過政府檢驗標準的合格食用油。這并非是不法業者有化腐朽為神奇的本事,而是地下油廠利用脫膠、脫酸、脫色、脫臘、脫臭等步驟,使油品的顏色變得透明、味道變香,但在此過程中要加入化學物質,而且“地溝油”本身是已多次使用的廢棄油,含有較高的反式脂肪,會損害人體健康。此外,強冠公司是以一份“地溝油”加兩份普通油品的比例,混制豬油,在某種程度上稀釋了“地溝油”的有害物質,以致騙倒檢驗儀器。
評論認為,以“地溝油”混制的豬油竟可以通過臺當局的檢驗標準,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由此可以聯想到,其他食品雖然也通過檢驗,但當中是否也含有像“地溝油”那樣的有害原料?只因不法業者手法高明,而得以蒙混過關。看來,不僅要檢驗成品,還要嚴格監督成品的成份來源。
評論最后說,不可否認,島內的食品成千上萬種,而其中的成分有些也頗為復雜,如何完善食品監督機制是臺當局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務。雖然艱巨,但攸關千千萬萬消費者的健康,臺灣方面一定要下決心,與黑心食品作戰到底。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