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灣媒體報道,臺灣復興航空23日晚間發生墜機事件,墜毀原因至今未有定論。臺灣《聯合晚報》今日發表社論指出,精確地說,與此次飛航相關的機師與所有地面航管人員,共同對于天候所作出的判斷,應是這個飛航事故的最關鍵要素之一。古人說寧緩勿遽、寧慎勿躁,這是一種智慧;一趟航行載滿了許多人夢想與生命,數據之外,我們還要溫柔與慈悲。
社論摘編如下:
蕭風凄緊,一夜無寐,對復興航空澎湖空難48死10傷的死傷者家屬,昨夜必是此生最難挨的時刻!八绖e已吞聲,生別常惻惻”,眾人都為死者慟、生者哀,但仍然不免問一聲:何以臺風乍離,雷雨仍驟,天空就立時開放,以至于傷亡枕藉?
一切災難都自有原因,空難的解讀高度仰賴黑盒子,在黑盒子解開謎底之前,此刻我們當然不能以想當然耳的心情,任意判定失事的原因,但天候因素,在這次空難中,扮演一定程度的直接或間接角色,卻幾乎已可斷言。
如果更精確地說,與此次飛航相關的機師與所有地面航管人員,共同對于天候所作出的判斷,應是這個飛航事故的最關鍵要素之一。而這一群飛航的專業人員似乎沒有例外地都一致認定,當時天候可以飛行,也可以降落。
但根據已披露降落當時馬公機場的天候是800+TSRA,意思是能見度只有800英尺,又還有特大雷雨,而云幕很低,大約只有不到200公尺,時雨量接近60毫米,換句話說,當時根本是在風狂雨驟加上雷電交加的惡劣條件下,勉強降落。
依據航空所訂的各項細部標準,這些條件在一位有2萬小時以上飛行經驗的機師眼中,可能只是小菜一碟;而昨晚7時左右馬公機場的天候數據,可能也可以支撐應該能夠降落的結論。問題是,魔鬼不只是藏在細節里,可能還藏在人類眼中看不見的細縫中。過于仰賴數據,讓人很容易忽略潛在的致命風險,譬如黑夜與看不見的劇烈風切。
以新加坡航空14年前在桃園機場起飛的空難為例,那架航機也是在象神臺風帶來的強風豪雨中,于半夜起飛,黑夜與能見度差讓航機誤闖了施工維修中的跑道,因而以140節的速度擦撞停在跑道上的施工機具,飛機變成了一團火球,造成了83人罹難,而這豈又是數據可以預見?
現代人仰賴科學,企業則講究效率,昨天的高澎航線是否太早開放天空,又是否過于信任機師?恐怕是無解的習題。但古人說寧緩勿遽、寧慎勿躁,這是一種智慧;一趟航行載滿了許多人夢想與生命,數據之外,我們還要溫柔與慈悲。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