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國時報》今日刊載臺灣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龐建國的文章,分析當下臺灣年輕人的夢想前途。文章指出,小確幸只是過程,不是目的。臺灣的年輕人如果想要擁有小確幸,就必須認真地思考,能否將大陸的成長壯大經營成機會、開拓成出路。
全文摘編如下:
今年臺灣大學指考的作文題目是“圓一個夢”,結果,有3成多考生想要圓的夢,是考上大學。有人指出,這意味著現在的青年學子見識短淺,氣度不夠恢弘,只能看見眼前可以追求的目標,缺乏比較高遠的理想。但也有人認為,高中學生用功讀書主要目的,就是能考上大學,何須苛責。
不過,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評析,大家似乎都有一個共識,學生們的夢想不夠遠大,多少反映了我們這個社會的現實情況,那就是前景不明,動能不足,無法提供刺激夢想的未來坐標。
嚴格說來,年輕人乃至于整體社會大眾感覺前途茫茫,不是臺灣獨有的現象。金融海嘯之后,歐洲和美國也有好日子不再的普遍感受,日本人更是覺得,“失落的10年”似乎走不到盡頭。
其實,在混沌低迷的世局中,不是沒有欣欣向榮的板塊,海峽對岸的大陸就是一個透顯著活力的社會。習近平上臺之后提出“中國夢”的說法,在大陸引起了包括許多年輕人在內的普遍回響,恐怕不能只用威權體制的一呼百諾來解讀,已逐漸形成了一股全民共識的氣勢,驅動著整個社會往前邁進。
對岸年輕人的確對于未來有比較多的夢想,比較強的信心。我們相信,一個廣土眾民的國度,一個對于未來有著更美好憧憬的社會,會讓海峽對岸在可見的未來繼續茁壯。問題是,我們要如何面對一海之隔的成長壯大?
如果依太陽花學運的主張,為了免于臺灣進一步向大陸傾斜,不僅要拒絕兩岸《服貿協議》,甚至于該減少兩岸之間的往來,把門關起來,過過小日子,擁有小確幸就好。
但是,村上春樹所謂的“小確幸”,可不是胸無大志,得過且過,而是在有著人生理想和目標的情況下,扎扎實實過日子之余,偶爾駐足,品飲一杯咖啡,享受一陣清風。換句話說,小確幸只是過程,不是目的。臺灣的年輕人如果想要擁有小確幸,就必須認真地思考,能否將大陸的成長壯大經營成機會、開拓成出路。(龐建國 作者系臺灣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