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不少的美景和民宿都成為大陸游客美好的記憶。當那些山居民宿之美留在我們的照片里,那些花田草原記錄在我們的游記中,我們都忽略了一個問題:在那大山深處,我們倒掉的污水去哪兒了?
還不止百萬游客的生活污水,包括建筑、園藝排放水,在山重水復的風景里,去了哪里?
近日,臺灣《聯合報》披露,不少大陸游客到訪過的清境農場,每天農業用水、居民和民宿用水量約6500多噸,但當地沒有自來水廠和污水處理廠。官辦的清境國民賓館有自用的深水井和污水處理系統,每天能處理200噸污水。至于滿山滿谷的民宿,能自行處理污水的不到10家,這就意味著,每天有數千噸污水直接排入了土地和濁水溪。
有媒體記者在采訪中看到,春季的旅游人潮已至,童話故事里城堡般的民宿已是一房難求,但民宿的后面,一條條塑料排水管排出泛著泡沫的污水,滲入地里,流進小溪,大型的儲水桶以備枯水期之需。
雖然管轄清境農場的南投縣政府表示,興建污水處理廠等公共設施都在計劃中,也將責令大型民宿建污水處理設備,但是,一個污水池就要幾百萬元新臺幣,有幾家民宿愿意付出這么高的成本?就算不心疼錢,是否愿意拿出寸土寸金的土地做污水處理工程?
此外,風景區的建設大多已經超量,特別是山區海邊,過多的建筑和人潮已帶來水土流失、污染,造成地質脆弱,種下安全隱患。有學者指出,居民在景區開辦民宿無法可依,也沒有安全評估,一味追著旅游的錢潮發展,這是最大的隱患。還是以清境農場為例,最早只是開發山地用于農牧,到后來發展觀光大量建房,每年涌進百萬游客,再加上全球暖化和降雨線不斷上移,現在能否承受暴雨等自然災害的沖擊應謹慎評估。
發展與環評當然要由管理部門負責,但都市人的休閑觀念是否也要調整?臺灣樹德科大教授李彥頤提出:“難道你千里迢迢從都市開車到山區,就只為住進豪華大飯店,等著看高山跨年煙火?”有什么樣的需求就有什么樣的開發,他認為人們休閑度假的心態和方式不改變,類似清境農場景區的問題就不會解決。
“當‘我家門前有小河’變成洪流,‘后面有山坡’變成山崩時……”這是臺灣紀錄片《看見臺灣》的旁白,這部記錄臺灣環境現狀的電影在臺灣引起觀影潮。
導演齊柏林在臺大演講時表示,臺灣的高山上不只清境農場有民宿,河川也不只是電影拍到的后勁溪被污染,蘇花公路、阿里山公路沿山開路削弱了山體的支撐力,原始林被破壞種上了經濟作物檳榔樹、茶樹和高麗菜,“許多人看完電影質問政府臺灣土地怎么會千瘡百孔?但環保團體和政府長期在0與1之間爭執,沒有0.5的妥協,雙方不肯退讓,導致環境問題擱置,最后兩敗俱傷”。齊柏林希望不要電影落幕環境就又沒人關注了,也不要民粹式的濫罵,而是大家都要有環保意識。
從“污水去哪兒了”開始追問,才能不讓美景變成布景,變成只在照片里存在的山水。(虹文)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