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嫦娥三號著陸器與巡視器分離,“玉兔號”巡視器順利駛抵月球表面。臺灣《中國時報》刊載嘉義大學電子物理系李宗隆教授的評論文章指出,玉兔號上鮮明的五星紅旗是大陸安全送上月球的第一面國旗,標志非凡意義。當我們夜深人靜抬頭仰望明月時,那輪明月和以前不再一樣了。因為我們知道,在廣寒宮里有我們的“嫦娥”和“玉兔”,這些都已不再只是古老的神話,也是令民眾驕傲的扎實成就。
全文摘編如下:
12月15日晚,大陸登月探測器嫦娥三號在月面放下月球車玉兔號,并拍下玉兔號的彩色像片。玉兔號上鮮明的五星紅旗是大陸安全送上月球的第一面國旗,標志非凡意義。大陸探月進展對未來國家格局的幾個深刻影響值得我們省思。
首先,大陸自2004年展開稱為“嫦娥工程”的月球探測計劃,空間科技穩健快速的發展和成就向世人宣告了:中國已經獨力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航天工程團隊,培育了大批的人才,許多重要職務是由年輕科學家擔任。這個團隊將對全球未來的空間探測科學及技術、甚至航天產業有巨大的貢獻。
其次,探月計劃是一個具宏大深度及廣度的創新、整合工程。探測器在距離地球38萬公里的月球上軟著陸,之后探測儀器能存活于晝夜溫差達攝氏300度、強烈太陽紫外線輻射、月球沙塵上揚等的惡劣環境。要滿足這些嚴苛的條件,必然需要涉及一系列的科學技術創新與工程整合。探月計劃猶如一個火車頭,帶動一連串新高科技的發展,同時一大批新型工業群體也應運而生。這些新高科技與工業群體將直接、間接對國家的科技、經濟、軍事發展有所貢獻,全面提升其質與量,轉化為綜合國力,最終對國家全球戰略部署及政治影響力產生重大實質效用。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在往后的學校講堂里提到月球探測或空間科學時,老師們將能以中國人的探月計劃內容與成就作為例子,并有優質的中文影片可以播放。美國宇航局(NASA)的影片從此不再是唯一的、也不見得是最好的選擇了。這件事不是逞一時之快,而有其長期的影響。
教科書或課堂上長期只使用西方或美國的例子,即便是所謂中性、普世的科學,也會導致學生習慣從西方或美國為中心的思想框架看世界、看自己。學生并不自知,久而久之,以為那是唯一的角度和視野。結果,學生得不到對世界全面的了解,還產生對自己民族、文化、國家的誤解。
這就是臺灣近幾十年來絕大多數人的謬誤與偏差。如果在教育場合更多像這次大陸月球及空間探測的例子,除了科學上的啟發,也可以給學生及民眾看到長期被自己忽略的能力與潛力,進而激起了解自己文化長處的動機。這個長期的工作,需要一步一腳印的鋪陳積累。繼今年6月的天宮一號科普講堂,半年之后,嫦娥三號月面軟著陸又邁出了一大步。這對民眾理念和價值體系的長期影響值得期待。
擺脫歐風美雨,民眾自主理念的形成不如高端科技發展快速,但它的重要性絕不亞于科技。沒有正確自主的理念,一個民族無法真正崛起。我們期盼嫦娥工程等科技“硬實力”的積累,促成民眾理念“軟實力”的茁壯。在為嫦娥三號月面軟著陸而歡欣鼓舞的這一刻,我們深知還有更遠的路要走。
今后,當我們夜深人靜抬頭仰望明月時,那輪明月和以前不再一樣了。因為我們知道,在廣寒宮里有我們的“嫦娥”和“玉兔”,這些都已不再只是古老的神話,也是令民眾驕傲的扎實成就。
我們實不應再沿續上世紀那場內戰的意識形態,執迷于日本殖民主義,浸淫在美國庸俗文化中而迷失自我,不自覺的自外于近30年大陸同胞令人驚艷的成就。相反地,我們應竭盡所能,早日貢獻所長于民族的復興。(李宗隆,作者為嘉義大學電子物理系教授)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