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兩岸青年文創精品展在福州開幕。圖為“臺灣新設計”展區內的臺灣創意瓷器吸引了一對母子的眼球。劉可耕攝(中新社發)
臺灣名品博覽會前些年開始在大陸舉辦,帶來的臺灣水果,有些是大陸民眾未聽未見過的,“芭樂就是番石榴、柳丁就是橙子”,臺灣業者一邊賣一邊解釋。到今年9月,剛在南京落幕的臺灣名品交易會,產自臺灣的特色物品仍頗受歡迎,不過,不少民眾已經不是因為新奇,很多人點名要買釋迦、蓮霧,理由是“好吃”。
大陸臺灣風物多有不同。兩地民眾對彼此物產、商品的熟知程度的變化,以及“臺灣貨”、“臺灣制造”在大陸從試水到扎根的發展路徑,反映了兩地往來的深化。
共通:臺灣商品不再神秘
兩岸直航的便利、赴臺游人數的增加以及越來越多臺灣貨品來到大陸,“臺灣制造”的神秘面紗逐漸被揭開。記者之前在臺灣采訪,無論是美濃的大米還是六龜的木瓜,都在銷往大陸。而在大陸的很多城市,可以買到“張君雅小妹妹”系列零食或是“我的美麗周記”、“寵愛之名”等臺灣本土化妝品。
臺灣物品之前在大陸,特別是農產品,多采用緊急采購。島內市場狹窄,遇到豐產滯銷,農民真是“傷很大”。大陸及時伸出援手、緊急采購、幫助平衡物價,這對臺灣農民來說,當然是解了燃眉之急,但卻并非長久之計。因此,建立常態化、機制化的銷售渠道,一直是島內的呼聲。
以年貨市場為例。近年來,大陸年貨市場也多有臺灣物品的身影——臺灣白酒、茶葉、咖啡、水果、糕點、蜜餞及風味小吃等,越來越多地被端上了大陸民眾年夜飯的餐桌。實現常態銷售,臺灣業者與銷售商約定以“產地直送”的方式是一種。據了解,目前在天津的臺灣產品零售網點已經超過百家,臺灣農產品通過海運和空運兩種渠道運送至天津后,再分送至北京、河北、遼寧等地。另外,直接開店、為廠商提供永久銷售渠道也是一種形式,如在大陸一些城市建立“臺灣名品城”以及精品旗艦店等。
銷售渠道已不再是橫亙于臺企眼前的第一大難題,如今,行銷大陸有了更多元的手段。網購讓島內業者不需把實體店開到大陸。大陸民眾只要登錄網站、輕點鼠標,就能買到臺灣商品。如深受大陸游客喜歡的伴手禮之一“佳德鳳梨酥”,也可以網購,在線支付、郵寄到家。兩岸第一個投入使用的網購平臺——易成網,交易方式類似大陸民眾熟知的淘寶。臺灣貿易行銷中心主任蘇成全介紹說:“目前,通過這個平臺可以網購25個大類、1萬多種貨品,日交易量約6萬元人民幣,因為靠空運,價格優勢還不明顯,主要是產地優勢。”
品牌:讓“臺灣制造”扎根
對大陸民眾而言,臺灣貨品、“臺灣制造”的新鮮感逐漸褪去,而對臺灣民眾而言,情況也是一樣。福建的新鮮水產品,天津的鴨梨、蘿卜、白菜……大陸的優質農漁產品也在運往海峽對岸。
“兩岸往來更加雙向、多元,讓島內業者從中看到了更多互惠的商機。”臺灣元智大學企業管理系副教授沈永正博士說,業者不再只滿足于把貨品賣到大陸,越來越多的“臺灣制造”在思考如何扎根大陸。
9月份在南京剛落幕的臺灣名品交易會,人氣爆棚。不同于之前大品牌唱主角,這次島內中小企業不僅進入展廳的“黃金地帶”,也聚集了十足的人氣。對此,臺灣好帝一食品有限公司張文誠的看法是:“大品牌在大陸已經有了自己成熟的經銷渠道,展會不再是與消費者直接接觸的唯一機會。另一方面,也說明越來越多的臺灣中小企業在考慮進軍大陸。”
一直以來,文創產業都是“臺灣制造”的驕傲。早期闖進大陸市場的琉璃工房如今已為大陸市場所熟知。其創始人張毅說,臺灣的中小企業占臺灣企業總數的98%,文創產業更是以中小企業為主,它們中不少有很好的創意,可往往受限于資金和市場,如果可以跟大陸的業者合作、取長補短,會有更多的“臺灣制造”成為耀眼新星。
與此同時,想要進軍大陸的“臺灣制造”也更加多元。在臺灣名品博覽會或是臺灣名品交易會上,除了食品、文創區,醫療美容以及環保產品區,也都超吸睛。
“事實上,早期到大陸的臺灣企業,不少對建立‘臺灣制造’品牌重視不夠,要轉型升級,品牌的重塑和提升不失為一個契機。‘臺灣制造’布局大陸的機會到了,如何闖大陸?能不能讓品牌在大陸實現增值是關鍵。”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督導楊致行如是說。(記者 李煒娜)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