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日本本州東北部在九級強震和海嘯的雙重打擊下,不僅造成數千人死亡,更深陷核泄漏危機。香港《大公報》今日刊載署名朱穗怡的文章表示,臺灣與日本的地質環境相似,當遭遇同類災害時,島內的核電設備是否會步日本后塵?如何安撫民間的恐慌情緒、重建民眾對核電站的信心,將是馬當局的新課題。
全文摘編如下:
上周五日本本州東北部在九級強震和海嘯的雙重打擊下,不僅造成數千人死亡,更深陷核泄漏危機。福島核電站4個反應堆先后發生故障,引起輻射外泄。由于核泄漏造成的危害甚于天災,目前不少國家和地區除了時刻監察輻射指標是否有異動,還重新檢討核能發電的安全性。尤其臺灣方面,與日本的地質環境相似,當遭遇同類災害時,島內的核電設備是否會步日本后塵,備受各界關注。
早在1960年代,臺灣的電力來源已經由火力取代水力發電。然而,臺灣雖然產煤但幾乎不產石油,火力發電的燃料需仰賴進口,而當時的燃料進口來源地的中東地區局勢長期不穩定,為了確保能源穩定供應以及更大的發電量以支持發展中的臺灣,臺當局決定興建核能發電廠來因應經濟和民生的需要。第一核能發電廠(核一)于1978年底投入使用,核二、核三也在1980年代分別落成,而核四仍在興建中。
在全球能源缺少的情況下,核能作為清潔可再生能源一直被認為是最安全和環保的能源,但自過去30年全球發生多起核災后,提高了人們對核能安全的關注,“反核”聲浪有增無減。以往的核事故多由人為過失引起,日本福島核電站主要是天災肇禍,這也是世界核能發電史以來,首次有核電站在地震、海嘯中嚴重受創。而臺灣同樣處于活躍地震帶,四座核電站附近都有斷層,其中新北市附近的核一和核二處離山腳斷層分別只有7公里和5公里,位于墾丁的核三離春斷層只有1.5公里,新北市貢寮區的核四附近1公里處就有兩條小斷層,外海更有11座活火山,距離最近的只有20公里。據悉,當初島內電力公司選址時,原本規定廠址8公里內不能有長度超過300米的活動斷層,但如今核一至核三均不達標,從而降低了核電站的安全性。
目前島內核電站的防震系數是0.3至0.4,最高可抵擋7級地震。日本福島核電站的防震系數高達0.6,但在9級強震中仍受重創。換言之,若臺灣遇到超過7級地上的地震,核電站恐難逃一劫。臺當局聲稱核電站廠址都高于海面12米,額外配備的發電機也有20米的高度。但1993年日本北海道7.6級地震引發的海嘯,巨浪竟高達30米。看來,如何提高核電站的防災抗震能力已成臺當局的當務之急。
核能發電在島內既是一個經濟焦點,也是一個政治議題。“反核”與“臺獨”號稱民進黨兩大“政治圖騰”。1999年國民黨通過撥款興建核四,殊料2000年民進黨上臺后即宣布停建,2001年“司法院”大法官裁定民進黨“違憲”,加之國民黨發起“罷免案”,民進黨才不得不復建核四。如今碰上福島核事件,民進黨又要求馬當局停建核四及不得延長現有核電站的使用期限。島內將進入“大選”年,民進黨是否趁機炒作核議題,值得關注。
總之,如何安撫民間的恐慌情緒、重建民眾對核電站的信心,將是馬當局的新課題。看來,福島核事件不僅影響日本,也“輻射”到周邊地區了。
[責任編輯: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