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聯合報》4日發表社論:《許自己一個新年行善的愿望》,現摘錄如下:
今年春節較往年寒冷許多,但臺灣景氣卻比前些年熱絡不少,從各地商店、餐廳及游樂區涌現的人潮即可窺知一斑。臺灣“中央銀行”統計,小年夜市面流通現金超過1.6兆元,提款機吐鈔數量飆破平日兩倍。民眾手頭寬裕,消費力更強,勢必能促成工商業繁榮的良性循環。
春節的氣氛年年在變。傳統的團聚、拜年、祭祖等儀式繼續遵循,但各個家庭因應成員的工作和成長變化,改變聚首地點和慶祝方式,這種變通是維持年節傳統精神不墜的不傳統思維。往年春節,都是數百萬人潮舉家南下返鄉;今年臺北的花博吸引中南部鄉親北上,則是有趣的逆向變化。
回首2008年,臺灣民眾選出的臺灣代表字是“亂”,顯示政黨輪替后社會的波瀾不定。當年金融海嘯來襲,有些科技新貴被迫休“無薪假”,更多民眾則是靠著當局發放的“消費券”度過春節。所幸那樣的日子已經遠去,臺灣經濟漸漸穩住、好轉,前年臺灣代表字選出了“盼”,去年則是“淡”字掛帥。“亂、盼、淡”三部曲的變化,反映了民眾心情的轉折,也折射了社會發展漸趨清朗的步調。
在全球化經濟架構的牽引下,各國和地區近年都出現貧富差距擴大的現象。臺灣也一樣,并非人人都能分享到繁榮的一杯羹,反而是被社會安全網“漏接”的新貧正在增加。最近陳光標來訪,從民眾攔路、下跪的景象,更凸顯“隱藏性貧窮”問題不可小覷。一個紅包也許紓解不了一個家庭的窮苦,至少能幫他們過個好年;從這個意義看,陳光標的高調固然可議,卻彰顯了助人“貴在及時”的精神。
一個社會有窮人并不可恥,可恥的是裝作看不到他們的存在。進一步說,不是送錢散財才算行善,在別人需要時及時送上溫暖和關懷,即能點亮一盞心頭明燈。一年之始,在慶賀豐裕之余,讓我們許自己一個新年行善助人的愿望吧!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