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評社近日發表評論員文章指出,《唐山大地震》這部電影讓人們對于大自然及人文都別有一番領悟,也串起了兩岸四地共同的語言,發揮出兩岸四地人道關懷及同理心感受的中華情操。
文章摘錄如下:
一部膾炙人口的暢銷電影,除了導演細膩刻劃劇情,描寫人物深刻,更重要的是一部好的電影,不僅帶來觀眾思想上的正面啟發,有助于社會和諧向上的力量,其教育意義亦不容輕忽。《唐山大地震》這部電影,是一部賺人熱淚的好電影,親情間的描寫深植人心,同時對于唐山受難災民當時的情境歷歷在目,令人鼻酸,也感嘆大自然的無情,人命之輕賤,唐山大地震這次大災難,毀掉了多少的家庭及心境,更令人擔憂未來大自然難測的災害。
回溯到1976年的夏天,任誰都無法想像竟然發生強震,產生的能量相當于400顆廣島原子彈爆炸的破壞威力,使整個唐山市瞬間夷為平地,全市交通、通訊、供水、供電中斷,造成24.2萬人死亡,重傷16.4萬人之大浩劫,如今唐山市雖然已經恢復其城市發展,但心中卻永遠無法抹去遺憾、恐懼及悲傷。
唐山大地震原本描寫的小說就十分具有可讀性,《唐山大地震》這部電影是改編自華裔女作家張翎的小說《余震》,主要傳達一場大地震將唐山在23秒之內變成一片廢墟。而一位年輕的母親在面對兩個孩子只能救一個的絕境下,無奈選擇了犧牲姐姐而救弟弟。這個決定,改變了整個家庭的命運,也讓幸存者陷入一個難以彌補的情感困境,從影片中更看到一個如何讓心活下來的溫暖故事,對于日后地震具有相當的啟發及安撫意義。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