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大多數的臺灣民眾反對廢除死刑,臺灣社會強烈的文化和道德一面倒的支持死刑,這股強大的力量瞬間如海嘯兇猛般,沖走了不簽執行令的“法務部長”王清峰,也一并帶走了她的特質,一個徒具高道德與良心,卻不懂政治語言和操作的形象。
臺灣《新生報》18日社論表示,正義與道德是一種真實的感受,卻又相對,又抽象。當個人必須承擔職務,必須面對執行將造成無可挽回的后果時,王清峰展現堅定不移的價值,但是臺灣社會不認可這項價值,臺灣目前需要一個敢簽死亡令的新“部長”。
目前四十四件死刑案當中,二十九件是民進黨執政時暫緩執行累積而來的,王清峰下臺當然是蔡英文指控的短線操作,但廢除死刑的議題并非兩黨所愿意碰觸的長線問題,政客們清楚維持現狀最保險,加速社會演化并非現在的議程。
盧梭說人會變得暴力是因為成長過程中受到環境不正義的驅使,使人的天性扭曲,導致戰爭、暴力等社會病態行為。但是自我利益是個人和政黨的最高原則,在這塘死刑混水中,人們看不清貧富差距、社會不公的根源,社會輿論將睜大眼睛等待誰是臺灣最有正義的“部長”,而他或她必須面對民意以及一種簡單的邏輯,趕快執行四十四件死刑案,替受害者出氣,也可以殺雞儆猴,即使數據顯示犯罪并沒有因為死刑的存在而減少,甚至還增多。
社論分析,假如真的迅速殺了四十四人,王清峰下臺反倒加速實現了她所厭惡的事,作實了國外媒體對她躁進的解讀,也是反諷。一般人恐懼殺人,也不愿別人因我而死,卻也同情理解受害者的強烈恨意與復仇心愿,對于判人生死的法官和“部長”,這是人性煎熬,但不管誰是新“部長”,我們都在期待一種不可能,一種完美的司法制度。
多數人贊成死刑,這種強烈情緒的價值其實和距離感,也和倫理道德有關。美國一些州在執行死刑時,法律要求需有醫師在場,但是美國醫學會則禁止醫師參與死刑的執行。
根據內科醫學年鑒的一項抽樣調查,受訪的多數美國醫師認為他們可以接受同僚參與死刑的執行,但該調查并未顯示醫師個人是否愿意參與。研究者問醫師是否愿意執行以下十事:一、選擇注射位置,二、裝置靜脈內管,三、注射毒藥,四、監控犯人被注射時的狀況,五、宣布死亡,六、檢查注射器具,七、監督執行注射人員,八、開立致死處方,九、在死刑前夕給予犯人鎮定劑,十、簽署死亡證書。
在四百一十三位完成問卷的醫師中,百分之十九愿意對犯人注射,百分之三十六愿意宣布死亡,百分之四十一至少會參與一項醫學會所禁止的行動,百分之二十五的醫師會做五項或更多,百分之十四愿意執行所有八項醫學會所禁止的行為。
贊成死刑的醫師比較傾向參與死刑的執行,這不令人驚訝,但其中只有極少數醫師知道美國醫學會禁止醫師參與死刑;這項研究顯示醫學專業需要討論這項牽涉醫師是否參與死刑的倫理議題。
社論指出,死刑犯會不會被迫捐贈器官?死刑犯捐贈器官可以拿錢嗎?當死刑犯愿意捐贈器官,行刑后送到醫院,上了手術臺卻發現心跳還在,還沒腦死,此時醫師是應該救人,還是協助殺人來救其他人?病人拒絕接受惡人的心臟合理嗎?
這不是假設性的問題,而是真實臺灣社會,活生生的死刑萬花筒。
[責任編輯: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