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旺報》18日發表評論說,蔡英文設立新南向政策辦公室,如果能夠借此分流外貿風險,的確值得贊賞。可惜的是,民進黨推行新南向政策,手法粗糙又膚淺,只是試圖在臺灣經濟停滯之時,藉此制造話題。缺乏深謀遠略的戰略是極度危險,因為這類政策的目的是寄望于短期成果。當東南亞各國GDP成長率持續亮眼,大陸整體國力逼近美國,而臺灣已經不再是亞洲四小龍時,我們需要的是有遠見的政策,而不是短視近利的政治口號。
根據臺灣東南亞國家協會研究中心的報告,臺灣去年在東盟各國投資總額將近20億美元,光是對越南的投資,就占了總投資額的3成5,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分別在1成到2成之間,而菲律賓只有不到3%。
除了新加坡的官方語言是英文之外,其余各國都擁有獨特的語言,而且人口量都十分龐大,市場規模值得臺灣企業進軍。拿菲律賓做例子,若臺灣想拓展菲律賓的市場,試問臺灣懂得菲律賓文化的學者有多少?有多少的大學或補習班有菲律賓文課程?菲律賓人到臺灣進修能享有何種優惠?若要深化和越南的貿易,試問臺灣深諳越南文的人才有多少?了解越南政經歷史的學者是否足夠?需要到越南經商的企業有多少?
臺灣對東南亞的理解程度不夠高,雙方的民間交流不夠密切,因此臺當局“教育部”次長林騰蛟表示,“明年將編列10億元新臺幣預算,配合新南向有關政策,包括臺灣獎學金、華語文獎學金、赴東南亞辦高教展等,吸引東盟各國學生來臺灣讀書。”
臺當局“教育部”愿意用獎學金促進交流,的確是好事一件。但吸引東南亞各國人才赴臺之后,然后呢?必須請“財政部”研擬配套措施;必須邀請“內政部移民署”一起商討;需要“經濟部”召集各產業公會一同擬定。要推行新南向政策并不只能靠“教育部”,而是需要拉高到行政院層級,甚至是臺當局領導人親自出馬團結各部門,成立一個辦公室不足以推行此政策。
蔡英文之所以會推行新南向政策,只是因為必須和國民黨做出市場區隔,與馬英九深化和對岸的交流互別苗頭。政策若只是華麗的文章,將裹足不前。自前蔣經國的“十大建設”之后,缺乏有成效的經濟政策,李登輝的戒急用忍一直到陳水扁的“鎖國政策”,歷史已經證明臺灣錯失了搭上大陸經濟崛起的末班車,而馬英九的執政成績又慘不忍睹,使得臺灣的總體氛圍長期處在喪尸狀態。本來以為新南向政策值得期待,但是在觀察蔡英文的各個動作之后,已經埋下失敗的種子。
要扭轉政策,需要深度的研究和準確的預測,但民進黨想要的只是泡面式結果,希望3分鐘之后就可以上菜,未來自然不用期待。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