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北京APEC峰會,“一帶一路”戰略引起臺灣關注。臺灣《旺報》今日刊載臺灣屏東大學副教授鄭博文的評論文章指出,臺灣應多做功課,從“一帶一路”戰略中找到臺灣經濟發展的新機會。
全文摘編如下: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3年9月出訪哈薩克,提出為使歐亞各國經濟關系更密切,合作更深入,可以用創新模式來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10月出訪印度尼西亞,提出愿與東盟國家發展海洋合作伙伴關系,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2014年APEC峰會在北京舉行,大陸正式將“一帶一路”戰略向世界宣布。對此,臺灣不妨多做功課,說不定可從中找到新機會。
臺灣的第一項功課是認識“一帶一路”的省、自治區的相關城市(鎮)信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大陸沿海省市與自治區有關;一帶則涉及大陸九個沿邊省、自治區,這9個省份目前已設置147個口岸與臨境23個國家進行貿易,在未來“絲綢之路經濟帶”運作下,可能會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島內相關智庫與貿協應該早早規劃取得資料,讓當局或工商團體、臺商相關組織有所參考;而實際上大陸對沿邊早已推動“邊境經濟合作區”、“重點開發開放實驗區”、“海關特殊監管區”、“跨境經濟合作區”等政策,相關智庫與貿協也應盡速搜集整理相關資料,這4大政策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絕對息息相關,“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四大政策的統合升級版。
至于第二項功課,是對“一帶一路”的周邊23個國家進行更深入的認識,其中諸如中亞5國,向來是民眾非常陌生的,因此要做多方的資料搜集與了解,讓臺商要拓展貿易或投資時有所參考。并且與大陸的邊境城市做連結,使臺商有機會可以成為大陸與周邊各國的中間人,從中取得新商機。這些國家資料或許臺灣智庫較少接觸,但可多運用大學相關智庫的出版品或研究報告來了解這些邊境國家及其城市發展相關資料。
臺當局與相關智庫應可從這些規劃發現對臺商產業布局或臺灣經貿戰略的利基,來確保臺商與臺灣經濟的發展新動能。俗話說成功永遠是給準備好的人,大陸的“一帶一路”大戰略是有機會產生世界經濟發展新動能,它有可能是臺灣另一項機會,朝野都應及時做好準備。(鄭博文 作者為臺灣屏東大學副教授)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