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民進黨人頻頻叫囂“服貿協議沖擊島內民眾生計”,國臺辦主任張志軍日前首度回應島內對于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爭議和疑慮。香港《大公報》6日發表評論指出,張志軍的講話相信可起到解惑釋疑的作用。兩岸服貿協議是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后續協商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陸方面在與臺灣方面商談服貿協議的過程中,最大程度地釋出了善意與誠意,處處為臺灣業者和民眾著想。若協議未能生效,真正受損的是臺灣方面。
評論摘編如下:
國臺辦主任張志軍日前首度回應島內對于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爭議和疑慮。他強調,臺灣服務業比大陸起步早、競爭力強,在大陸廣闊的市場中一定會有更大商機;而臺灣成熟且趨于飽和的自身市場并不會吸引和容納過多的大陸企業和業主,況且,一旦出現產業受損情況,還可按協議規定進行磋商,以減少沖擊。張志軍的講話一語中的,相信可起到解惑釋疑的作用。
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和多位官員近來亦跳上火線,頻頻舉行記者會,下鄉與業界代表、基層民眾面對面交換意見,解釋服貿協議對臺灣經濟的種種好處。經過連日來一番撥亂反正的澄清和消毒,島內坊間也逐漸消除對服貿協議的誤解,社會上理性、健康的聲音也越來越多。可見,島內對服貿協議的疑慮,并不是因為協議本身有問題,主要是民進黨、臺聯黨制造和散播錯誤消息,誤導民眾和業界。而謊話和謠言是經不起推敲和檢驗的,當正確的資訊出現后,臺灣民眾也就能分清是非黑白。日前島內南部的業者紛紛對兩岸服貿協議表示歡迎,也對臺灣服務業的競爭力很有信心,不害怕“大陸整碗端去”。如此才是面對競爭應有的積極、正面的心態。
兩岸服貿協議是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后續協商的重要組成部分。兩岸30多個部門進行了60多次商談,歷時3年。由此證明了大陸方面和臺灣方面對相互開放服務市場進行了詳盡、謹慎的分析和討論,目的就是希望協議能帶給兩岸業界更多的商機,尤其島內市場小限制了業界的發展空間,大陸開放服務業市場正好給臺資臺企提供了機遇。
更值得關注的是,大陸方面充分體諒兩岸經濟規模的差異、臺灣市場的容量和臺灣同胞的實際困難,出價高于WTO承諾的水平,一次性出價涵蓋的行業類別之多、開放力度之大、在大陸已簽署的類似協議中前所未有。而且針對部分臺灣民眾對協議沖擊島內服務業市場的擔憂,協議未雨綢繆地設置了緊急情況磋商條款:受影響一方可隨時要求另一方進行磋商,及時尋求方法加以解決。可見,大陸方面在與臺灣方面商談服貿協議的過程中,最大程度地釋出了善意與誠意,處處為臺灣業者和民眾著想。
民進黨人叫囂“服貿協議沖擊島內民眾生計”。其實,協議未能生效,真正受損的是臺灣方面。大陸與日本、韓國正進行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如果讓日、韓企業捷足先登,臺資臺企便會失去布局大陸市場的先機。另一方面,臺灣經濟陷入困局,正需要資金發展各種項目,既然島內歡迎外資,也就沒有理由拒陸資于千里之外。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