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臺灣“農委會”表示可能與大陸展開農產品貿易談判,島內農民相當關注,擔心臺灣擴大進口大陸農產品,會影響本地農產品的銷路。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評論指出,大陸農產品并非洪水猛獸,在被臺灣限制進口的大陸農產品中就有不少是臺灣欠缺的,臺灣每年都從海外大量進口自己不盛產的農產品,卻唯獨拒大陸的同類農產品于門外,顯然有失公允。
評論摘編如下:
近日臺灣“農委會”表示可能與大陸展開農產品貿易談判,島內農民相當關注,擔心臺灣擴大進口大陸農產品,會影響本地農產品的銷路。農民的憂慮無可厚非,但有政客卻趁機煽風點火,說什么“大陸向臺灣傾銷農產品”、“馬當局要滅農”云云。這種視大陸農產品為洪水猛獸的厥詞不啻是誤導臺灣農民,其背后歸根究底是偏見或敵視的畸形思維在作怪!
大陸多年來都本著為臺灣同胞多辦實事、多辦好事的理念和原則,制訂了一系列惠臺政策。在兩岸農業交流方面,大陸從2005年起就開始單向給予臺灣多項農產品出口的優惠待遇,包括擴大開放22項水果準入,其中15項給予零關稅,以及11種蔬菜及8種漁產品準入也給予零關稅待遇,使得近年臺灣農產品銷往大陸的數量大幅增加,尤其2011年ECFA早收清單實施后,享受登陸優惠關稅的臺灣漁農產品出口大陸的總金額近5000萬美元,較2010年同期的790萬美元,大幅增長5倍多,其中以石斑、茶葉、冷凍秋刀魚等的銷量增長最為顯著。大陸方面還以契作方式向臺南漁民采購虱目魚。定價定期定量直接收購,為養殖者建立了投資保障機制,也減少了販運商對養殖者的“剝削”,深受臺灣南部農民歡迎。
臺灣目前已開放大陸1415項農產品進品,其中479項乃2000年5月20日前國民黨執政時所開放,2002年1月臺灣加入世貿后,民進黨當局于同年2月開放大陸835項農產品進口,后來又陸續開放101項。2008年5月國民黨重新上臺后,由于顧及島內農民的疑慮,迄今仍禁止830項大陸農產品進口!
兩岸經濟規模懸殊、同類產品價差大,對于臺灣少產或不產的農產品,臺當局應網開一面。國家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去年就希望臺灣應一視同仁向大陸開放,以體現平等原則。事實上,在被臺灣限制進口的大陸農產品中就有不少是臺灣欠缺的,如蘋果、小麥、玉米、黃豆等。臺灣位于熱帶,并不盛產屬于暖溫帶的蘋果。臺灣每年約進口13萬噸蘋果,來源包括美國、日本、韓國、智利、新西蘭和澳洲等地。2008年臺灣小麥總產量只有292噸,當年自島外就進口了約100萬噸。同年島內飼料與食用玉米產量約12萬噸,自島外進口了432萬噸。可見,臺灣每年都從海外大量進口自己不盛產的農產品,卻唯獨拒大陸的同類農產品于門外,顯然有失公允。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