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臺灣媒體報道,民進黨當局所謂“駐海地代表”回臺灣了,理由很清奇,那就是他跟海地總統吵架了。
我們來看看具體報道,臺灣“中時電子報”等多家臺媒援引海地媒體報道稱,民進黨當局所謂“駐海地代表”劉邦治,先前某次在與海地總統莫伊茲討論事情時,因故發生激烈口角,海地政府雖然沒有將劉邦治列為“不受歡迎人物”,但隨后即要求劉在“72小時內”離境,并要求民進黨當局提出新任“代表”人選。
而民進黨當局外事部門發言人歐江安,14日證實劉邦治日前已返回臺灣,并聲稱他是“因公返臺”,還說“臺灣與海地政府溝通順暢”。
到底民進黨當局外事部門和臺灣媒體哪一種說法更接近真相呢?目前還不知道。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海地方面要求民進黨當局撤換所謂“駐海地代表”,一般來說,這樣的要求足以顯示雙方的關系瀕臨破裂,可見背后大有隱情。
香港大公網19日發表朱穗怡的評論文章說,早在2017年就傳出臺灣地區與海地的所謂“邦交”不穩。當時海地政府為解決嚴重的預算赤字,一度打算削減全球49個“大使館、領事館或機構”,臺灣也被列入“撤館”的名單。
海地是南美洲經濟比較薄弱的國家,經濟以農業為主,嚴重依賴外援,失業率極高,近八成人生活在貧困之中。據臺媒報道,民進黨當局曾同意提供1.5億美元協助海地整建首都電力系統,卻因海地國會有意見,經費無法動支。海地方面曾提出希望臺灣能直接投資,此次海地要求換“代表”是否與此事有關,值得推敲。
有趣的是,美國聯邦眾議院3月11日剛通過“臺北法案”,提出以實際行動協助臺灣鞏固所謂“邦交”,轉天就出了這檔子事,看來法案的效果堪憂。海地于1956年就與臺灣地區建立所謂“外交關系”,至今已有64年,而這次事件明顯就是所謂“邦交”已出現警訊。民進黨當局是否要趕緊向美國求援?美國是真能出力還是做做樣子?就看事情的后續發展了。
民進黨當局執政近4年來,已經丟掉7個所謂“友邦”,去年9月甚至在短短5天內就失去兩個。一個中國原則已經成為國際社會普遍共識,而此次臺灣與海地的所謂“邦交”上是否會生變,我們拭目以待。(編輯:李杰)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