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島內媒體密切關注大陸對外開放、金融市場以及智慧經濟等,呼吁臺當局順應歷史發展趨勢,改善兩岸關系,抓住大陸發展機遇。
第一,呼吁臺灣島內抓住大陸對外開放機遇。
《旺報》發表題為《大陸更開放 蔡當局莫裝睡》的社評指出,大陸持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信號,讓外界更清晰洞見大陸優化對外開放格局穩定、可預期的邏輯。當下,保守主義和“單邊主義”抬頭,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受到挑戰,全球亟待凝聚新的治理發展共識。大陸通過進博會等場合不斷呼吁,是作為全球負責任利益攸關方的應有之舉。近14億人口和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的市場開放,本身就是大陸與世界共建共享的最大誠意。面對更開放的大陸市場,民進黨當局不應再“裝睡”。
《大華網絡報》發表題為《大陸的發展是臺灣的機遇》的評論指出,大陸經濟力旺盛給外界提供了前往逐鹿的廣闊空間和機會。可見大陸市場對臺灣絕對不可缺。臺灣對大陸市場的占有率逐年下降,意味著的是臺灣的經濟損失。改善兩岸關系、加強兩岸經貿合作,才是臺灣“貨出去、人進來、發大財”的坦途。
第二,呼吁抓住大陸金融市場發展機遇。
《工商時報》題為《掌握大陸金融市場開放的機會》的社論指出,大陸關于開放外資準入的政策陸續出臺,可以說是自加入WTO以來,最重要、規格最高、也最具有實質意義的金融市場開放措施。這是大陸經濟轉型、融資專業提升、金融供給側改革的具體措施,主要目的不只在吸引外資從金融服務業的管道進入中國市場,更重要的是借此完成金融體系的轉型升級。不能無視重大戰略發展機會,否則臺灣在下一波亞洲金融市場發展的機會中,市場地位將再次退縮,淪為死守臺灣市場的地方金融體系。
第三,呼吁抓住大陸智慧經濟機遇。
《旺報》題為《抓住雄安智慧經濟新契機》的社評指出,隨著雄安新區的開工和數位經濟的快速發展,智慧經濟正從概念走向現實。大陸看重智慧經濟的未來,既是順應歷史發展之舉,又出于對國際經濟形勢和自身經濟轉型的雙重考量。因此,雄安新區打造數位智慧之城的定位,正是一次順勢而為、欲抓住新機遇的改革“試驗田”。在智慧經濟正加速而來的世代中,時不我待,應剔除復雜的因素考慮,回歸經濟合作發展,真正做出為臺灣經濟長遠思慮的選擇。
綜上所述,大陸發展機遇對島內產生了強烈的磁吸效應。這充分表明,順應歷史發展潮流,尊重經濟發展規律,改善兩岸關系,搭上大陸發展便車,才是決定臺灣前途命運的康莊大道。(作者:徐曉全,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