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出訪加勒比海“友邦”,在“過境”紐約時稱,臺灣廿三家網媒轉貼大陸國臺辦旗下網路的文章攻擊臺當局,疑遭“紅色勢力”滲透。蔡英文說,這是“中共對臺訊息戰”的一部分,透過代理人散布“假消息”造成臺灣社會的對立與沖突,這是對臺灣民主極大的威脅。對此,臺灣《聯合報》13日發表社論說,正藉“自由民主永續之旅”對外宣揚臺灣民主的蔡英文,卻把臺灣“民主”看得如此脆弱,豈不矛盾!
把網媒刊載對岸官媒的訊息,直接翻譯成“紅色勢力滲透”,又進一步引申為“中共代理人”在散布假消息;蔡英文這樣的指控,無異撒下了一張天網。這樣的管制思維,不僅是民主的倒退,更恐怕已退回“戒嚴”年代了!
正在臺灣大選硝煙蔽天之際,蔡英文在出訪途中提出這種跳躍式的指控,其目的其實不難理解。第一,是對“反中牌”威力的食髓知味,持續借此積累自己和民進黨的政治籌碼;第二,為她最近提出的“中共代理人”“修法”鋪路,先一步演示情況已多么嚴重,廿多家網媒已告“淪陷”;第三,“恐嚇牌”與“仇恨牌”雙管齊下,一方面讓媒體心生畏懼,二方面讓人民對中共和這些被貼上紅色標簽的媒體產生仇恨及敵視,以便供其選舉操弄。
從選舉操弄的角度看,民進黨對于競爭對手或異議者不擇手段的抹黑,人們似乎已習以為常。然而,蔡當局這次的作法,卻不僅止于技術性的操作,而是上綱到“法制”的扭曲,乃至于“民主”思維的倒退,這才更令人驚悚。例如,單純的訊息轉發,網絡或媒體必須要先自行區分顏色嗎?如果紅色訊息在禁止之列,那么藍色訊息是否也可能含有不健康成分,而只有友善蔡當局的綠色訊息才適宜發表?如此一來,要求媒體自我過濾,或要求媒體局限于某些選擇性的訊息報道,不就是一種變相的新聞檢查?
進一步看,蔡英文還不只要求媒體必須自行過濾其報道的訊息,更要求特定媒體必須“出柜”,承認自己就是“中共代理人”,并向臺當局申請報準以接受管理。這到底是什么樣的法治概念,也就愈發令人困惑。以民進黨提出的《境外勢力代理人登記法》草案為例,綠營宣稱,美國、澳洲也有類似的立法。然而,美澳的立法是在規范一般外國勢力的各項游說行為,并防止代理人利用利益操控或政治獻金來影響內部選舉。反觀民進黨所提法案,卻將“外國勢力“鎖定為”中共“,并把管制范圍大大擴及言論主張。如此一來,不啻在控制人民或團體的不同主張,透過扭曲嚴苛的立法,即可任意羅織異議者及反對黨罪名。
這正是具有欺罔特色的“蔡式民主”。表面上,口口聲聲要捍衛臺灣主權和民主;實質上,則是利用“中共”為幌子來打壓島內的不同聲音,間接戕害民主。
一手夸示臺灣民主,另一手箝制臺灣民主,這是蔡當局的雙重人格。事實上,蔡當局上任以來,促轉會變“東廠”,黨產會變“西廠”,“中選會”變“黨營”,現在,蔡英文以保護臺灣、杜絕紅色滲透為名,要布下更大的言論天網;顯示她為了追求連任,已經不擇手段。
說穿了,脆弱的不是臺灣民主,而是民進黨對民意的恐懼。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