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蔡當局和民進黨“立委”主導下,一系列涉兩岸關系的“修法”相繼通過。將大陸港澳人士列入“外患罪”、對退休涉密人員赴陸加強“管制“、剝奪被指控為所謂“共諜”的軍公教終身俸、增加兩岸政治協商“雙公投”機制……還有五花八門的“反滲透法”、“反統戰法”、“代理人登記法”草案即將排入“立法”議程。
香港中評社社論指出,綠營的上述種種作為,直接帶來的效應當然是打壓和限制兩岸交流、在島內制造人人自危的寒蟬效應;但從長期、深層次的效應來看,這些做法可以統稱為“修法臺獨”,比傳統意義上的“法理臺獨”危害更大、影響更惡劣。
以下是社論摘編:
顧名思義,“修法臺獨”是在不對臺灣地區體現一中框架的憲制性文件做直接修改的情況下,通過個別法律規定的修改,漸進、持續地推動“臺灣主權獨立”與“一邊一國”。通俗地說,“修法臺獨”看似沒有破壞“四梁八柱”,但是一種“開墻打洞”的行為,同樣可以讓過去兩岸關系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所建構的成果搖搖欲墜。
事實上,2016年民進黨執政之初,對“修法臺獨”并不熱衷,最早鼓譟、推動該議題的大多是以“時代力量”為首的“小綠”勢力,如動議將“領土變更”內容納入“公投法”、廢除“蒙藏委員會”、將“陸委會”改為“中委會”等,其中不少動議都被冷凍擱置。然而,自年初蔡英文拋出所謂“民主防護網”,“修法臺獨”宛如猛踩油門飛速前進,并且部分程度上已經藉執政便利“既成事實”,其實質和影響需要深入分析。
首先,“修法臺獨”是民進黨“事實臺獨”主流路線的繼承,也是對“法理臺獨”路線的修正。陳水扁任內呼風喚雨的“法理臺獨”暴沖,無非就三個訴求:“公投”、“新憲”、“正名”,但蔡英文上任后的作為很明顯和這一路線劃清界限。在政治上,蔡與深綠“獨派”保持距離,以至于2020初選幾乎把深綠推向支持賴清德;在法律上,“公投法”在蔡任內歷經兩次修改,取消“公投綁大選”后讓“公投”通過更是難上加難;在論述上,蔡拋出“中華民國臺灣”概念,逼得“獨派”大佬絕食抗議。
民進黨執政核心層深知,“法理臺獨”早就被大陸列為“武統”紅線,而且在實務上也很難達成,屢次選舉已被坐實為“票房毒藥”,美國更是完全不支持。而其中最關鍵、也是最可悲的,就是相較于過去陳水扁一度高喊“臺獨”不惜和美國叫板,還能體現出一點點所謂“自主性”,那么現在的民進黨高層已經完全淪為美國臺海政策的代理人和執行者。
其次,“修法臺獨”是對綠營長期以來著力頗深的“文化臺獨”遭遇挫敗后的應激式反應。“去中國化”、“臺灣主體化”一直是綠營的白日夢,過去二十多年無論是提升“本土語言”地位、建構原民史觀,還是修改教科書、在輿論層面大肆貶低否定中華文化,不僅收效甚微,更遭到臺灣主流民意的厭倦與抵制。特別是2014年“太陽花學運”,雖不可否認是“去中國化”炒短線的成果,更是讓綠營四處吹噓“天然獨”概念,但沒過多久主流民意反撲,綠營驚覺新一代臺灣年輕人受到大陸文化影響更深,又哀嘆起所謂“亡國感”來。
于是,在“文化臺獨”來軟的沒用的情況下,綠營祭出“修法臺獨”企圖來硬的。即民進黨用權力之手斬斷兩岸聯系、抹黑兩岸交流,更重要的是藉此煽動臺灣社會對大陸的恐懼和敵意。試想,在這種氛圍之下,臺灣年輕人看個抖音視頻都要被說成“中共統戰滲透”,那這和冷戰時期動輒指控“收聽敵臺廣播”有何分別?
“修法臺獨”的欺騙性、迷惑性更強,危害性更大。正如前文所述,由于支撐“修法臺獨”的民進黨“事實臺獨”路線,在近幾年來的黨內路線斗爭中暫時壓過“法理臺獨”,故很容易給外界一種假象:民進黨已經拋棄“臺獨”路線往“中間”移動。這完完全全是一個政治策略。因為“法理臺獨”已經被證明是一條死路,真正對其心存幻想的恐怕只有1%,而蔡英文正是把這1%扎成“稻草人”放在一邊,再把其他對兩岸關系有正面認識的政黨和政治人物放在另一邊,并打為“親中陣營”,然后把自己放在一個虛構的“中間地帶”,自詡能夠代表中間。
因此,蔡當局所有的“修法臺獨”舉措全部被包裝為“捍衛民主”、“守護現狀”、“抵制入侵”,但事實上這些舉措才是最極端、最具敵意和最惡劣的。荒謬的是,這種極端路線通過網紅包裝,竟能搖身一變成為“中間路線”粉墨登場,甚至讓不少自認為是“中間選民”的群體上當受騙,讓一個公信力已經瀕臨破產的政治人物“逆市上揚”,生動反映出臺灣政治生態的光怪陸離。
過去民進黨恐嚇若兩岸直航、陸客觀光臺灣會被“木馬屠城”,今天繼續恐嚇大陸網絡和影視產品是“銳實力信息戰”。過去民進黨恐嚇兩岸交流后“查甫找無工,查某找無尪,囝仔要去黑龍江”,今天繼續恐嚇“統一后臺灣人送集中營”。這種換湯不換藥的“反中爛哏”玩玩也罷,注定淪為笑柄,可如今一系列“修法”生效之后,臺灣民眾參加兩岸交流還可能被罰款、坐牢,是要如何?
[責任編輯: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