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時電子報”27日刊載在陸臺生王睿豪的文章,分享了他在大陸讀書,去往潮汕參觀考察的親身感受。王睿豪在文章中詳細介紹了潮汕火鍋以及潮汕功夫茶,他認為,潮汕人對這些日常最瑣碎的事,也是認真的,他們不吝時間、不吝精力,把最簡單平常的事做到極致。就是用這樣一絲不茍的精神去做,才有了名滿天下的潮洲美食,才有了富甲一方的潮商。
文章摘編如下:
從臺灣來大陸讀大學半年了,我所在學校為了擴大學生的視野,常常帶我們去各地進行文化考察。潮汕是我一直好奇想了解的地方,傳說中的潮州美食到底有多好吃?東南亞、歐美的華人首富為什么幾乎都是潮商?為找到答案,我報名參加了潮汕文化之旅。
潮汕地處廣東的東部,我們師生一行來到這里,先是參觀了一些名勝古跡,雅致的潮州牌坊街建筑,是我感覺最有潮汕文化氣息的地方。我們漫步在古老的牌坊街中,一邊感受著歷史的變遷,一邊品嘗著各種潮汕的特色小吃。
本次旅行的重頭戲是地道的潮汕牛肉火鍋。我們去的火鍋店并沒有華麗的裝潢,反而還略顯簡陋。但吃完才知道,他們的精力都放在對食材的講究之上。
既講究食物的新鮮,又講究食物的原滋原味,更是將“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發揮到了極致。
潮汕人吃火鍋,最講究一個“鮮”字。牛都是當天宰的,宰完直接送去火鍋店,在店門口直接現切,為的就是不用隔夜肉招待挑嘴的老饕,講究的店家更是把控在牛肉屠宰后兩到三小時內上桌。因此,對潮汕人來說,不管是A5和牛還是M12澳洲牛肉,都只能算是冷凍肉,即便是速凍還是會損傷肉的細胞組織,破壞鮮味,簡直暴殄天物。
在正宗的潮汕牛肉火鍋店里,沒有各式各樣的小料臺,只供應幾碟“沙嗲”醬,由于“嗲”和臺語的“茶”發音一樣,臺灣人都叫它沙茶醬。沙嗲醬準備好后,熱騰騰的湯底也很快端上來,是用牛骨加本地特色的南姜熬制而成的清湯,湯上飄著幾片蘿卜和牛筋丸,香味撲鼻,這樣清的湯底可是考驗各種食材的新鮮度的,沒有過多調味的湯頭,喝一口就能嘗到牛原本的鮮甜味,蘿卜吸附了牛的油脂,湯味更添清爽。
我夾起一顆名聞遐邇的潮州手打牛筋丸,蘸了沙嗲醬一口咬下,口中爆出滾燙的湯汁和牛油,齒頰瞬間彌漫著牛天然的脂香,肉味鮮甜、肉丸彈牙有勁,回味無窮。終究是純肉手打制成,和平時吃的加了面粉的肉丸毫不相同。
接著,一盤一盤的牛肉片陸續上桌,同行懂吃的潮汕同學熟練地拿著“撈仔”替大家涮牛肉,涮的時候是要掐著秒來數的,數了8到10秒就立刻拿起來給大家夾牛肉,生怕肉煮老了。一口吃下去,肥嫩有勁,鮮香無比,每一片簡單的肉都不簡單,全是店家滿滿的誠意,吃下去真是幸福滿溢。香港作家蔡瀾先生曾經說過“食在廣州,味在潮汕”,果然不是浪得虛名。
飲食文化自然包括茶文化,老師又帶我們到當地茶館喝茶、觀賞現場泡茶并聽介紹。潮汕人愛喝茶是大家都知道的,當地家家戶戶都有工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原來,工夫茶,并不是一種茶葉的名字,而是形容泡茶要花時間、講究技法,制茶、泡茶、禮法樣樣都不含糊。泡茶的方式也是極為講究,“韓信點兵”、“關公巡城”是為了公平地分給每位賓客一樣香味和濃度的茶湯,如此用心,為了保證我們喝到的每一口茶湯都必須好喝。(編者注:潮汕功夫茶中,斟茶時,三個茶杯并圍一起,形成一個“品”字,凸顯潮人重品德。以沖罐巡回穿梭于三杯之間,直至每杯均達七分滿。此時罐中之茶水亦應合好斟完,剩下之余津還需一點一抬頭地依次點入三杯之中。潮汕人稱此過程為“關公巡城”和“韓信點兵”。)接過茶藝師端上的清香四溢的熱茶,聞香、喝下,真是覺得每一口都不簡單。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潮汕人對這些日常最瑣碎的事,也是認真的,他們不吝時間、不吝精力,把最簡單平常的事做到極致。就是用這樣一絲不茍的精神去做,才有了名滿天下的潮洲美食,才有了富甲一方的潮商。至此,我終于找到了對潮汕一些疑問的答案。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