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媒《聯合報》報道,民進黨“立委”提議,將“老農津貼”由現行依“消費者物價指數”改為依“經濟成長率”調整;如此,津貼明年可從每月七二五六元(新臺幣,下同)調高為七九六九元。對此,臺當局“行政院長”蘇貞昌認同農民應享受經濟成長成果,在野黨則持反對意見,批評是“政策買票”。耐人尋味的是,農民對津貼覺得味同嚼蠟,更有人怒嗆臺當局“把農民當乞丐“。
臺當局選舉選情緊張,才想到要討好農民,這是民進黨慣用的老套。從一九九五年開辦老農津貼,在陳水扁執政期間即密集調高過三回,陸續從三千元調高到六千元,民進黨當然食髓知味。二○一一年選前民進黨又想如法炮制,馬當局才訂下“每四年依消費者物價指數調整一次”的制度,希望遏止惡性政治喊價。孰料,民進黨眼見去年選舉農漁民“變心”,又想對制度動手腳,改成依“經濟成長率”計算。
若依物價指數計算,明年老農津貼將調為七五五六元;若依經濟成長率,則調為七九六九元。兩者之間,僅四百元的差距。這對農民而言,其實連“雞肋”都不如;因此,基層才有“把農民當乞丐”之怒。事實上,民進黨也知道這點錢買不到多少票;但是,只要激國民黨站出來反對,它的政治目的就達到了。廿多年來,這種買票兼插刀的伎倆,一般民眾都熟到會背了,不是嗎?
若依民進黨“立委”的要求改依經濟成長率調整,臺當局明年將多支出的老農津貼預算約卅億元。這個數字,與廿多年來臺當局發放的老農津貼總數八千多億相比,其實只是小巫。然而,八千多億的老農津貼則絕非一筆小數,多年來也為民進黨鞏固了許多農業縣的基本盤。領取津貼的農民大都認為這筆錢是民進黨所賜,而非臺當局對農民的照拂,這是民進黨用之不竭的利基。
然而,去年底的選舉卻改變了這個態勢。許多農民開始認清,民進黨雖然喊了各種照顧農民的口號,但在口惠與實質之間,卻出現巨大的落差。最鮮明的例子是,民進黨用盡心機趕走北農總經理韓國瑜,并塞進高薪實習生吳音寧。其后多次遇到果菜盛產、菜價崩跌,農委會和北農卻毫無作為,一味呵護“國王的人馬”,置農民的利益于不顧。蔡當局也許并不自覺,但民進黨過去“護農”的形象在此一役崩毀殆盡,這也是它隨后在“九合一”選舉大敗的主因之一。
民進黨另一個被看破手腳的真相,則是它滿嘴大話,卻沒有真正的本事提升農民收益。蔡當局成立后,起用了多位“農運”出身的官員;這樣的用人取向,雖有助于她個人的形象宣傳,卻對農民及農業產銷毫無助益。除此之外,蔡當局上任后由“農委會”輔導成立一家“臺灣國際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臺農發”),聲稱要以“農業國家隊”的旗號,把臺灣的農產品賣到全世界。但兩年多來,臺農發不僅做不出成績,更連年虧損,虧掉了三分之一的資本額。這樣一家志大言大打著“國際農業發展”大旗的公司,因定位不明、績效不彰,其功能連一家小型民營農貿公司都比不上,又奢談什么“造福農民”?
更令人反感的是,最近韓國瑜和藍營地方首長推銷地方農漁產品,蔡當局非僅不提供行政協助,還不斷地向他們潑冷水、畫紅線,要求不可以越雷池一步。民進黨自己無能協助農漁民拓展外銷,卻又無理地限制他人對農民提供協助;這種作風,看在農漁民眼里,怎會不心寒?
老農津貼一發廿多年過去,許多當年的“老農”都已不在人間,臺灣農保卻反而多出了九十萬的“假農民”。這種倒錯現象,反映的不僅是民進黨對農民無盡的虛假照顧,也映射它花公帑、賺私利的心眼。民進黨至今還在動老農津貼的腦筋,只說明它還活在從前。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