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臺灣“九合一”選舉后,民眾似乎感受到臺灣社會的整體氛圍,因民進黨的敗選,而呈現翻轉的新局面。但是,在參選新北市長大輸對手30萬票的蘇貞昌受命組建新的臺當局行政團隊后,“三通電話”挽留堅決求去的臺當局“文化部長”鄭麗君,并給予政策支持承諾看來,蔡當局是否真心誠意回應民意要求全力拼經濟的呼聲,仍有待進一步觀察與檢驗。
鄭麗君自接任臺當局“文化部長”以來,提出多項改革政策均引起不小的爭議。批評者認為,鄭極力推動的“中正紀念堂轉型案”、“公共媒體法草案”、“臺語頻道開播”,以及空總、華山、文策院等,都顯示在未獲得社會最大共識之下,就意圖急就章定案,引發各界“意識形態掛帥”的強烈質疑。因此,鄭麗君留任續推爭議性政策,對選后化解對立、促進團結的施政主軸,恐怕只會帶來負面的影響效果。
以“中正堂轉型方案”為例,臺當局“文化部”是于2017年邀集學者專家成立咨詢小組,研商中正堂轉型方向,但小組成員被指多為“政治同溫層”,之后雖擴大不同領域增至14人,但開會次數不多,討論議題也難以聚焦,一咨詢委員甚至還公開表示:“中正紀念堂轉型案,是更上面的人才能做政治決定,并非轉型小組層次可以討論定案”。因此,執政者如何在未來考量歷史傳承與人民情感因素,平衡各方正反意見,理性智慧抉擇,作出周延的“最終政治決定”,將是無法回避的責任。
另一方面,公共媒體法草案的研擬過程,也處處可見臺當局“文化部”主其事者,遂行個人意志的痕跡。雖然“文化部”在公布草案時強調,“會以公共性、產業性和國際性為目標,進一步整合中央廣播電臺、中央通訊社、華視公視等公共媒體”,然而,從“文化部”在政黨輪替后,即迫不及待用政治力干預臺灣“中央社”任期保障的高層人事案觀察,以及臺灣“中央社”在民進黨上臺以后的編采走向看來,鄭麗君的政策極可能將沖擊多元民主與文化平權的合理保障,阻遏公共媒體良性發展生機。
也因此,輿論對公共媒體法草案多嚴厲批評認為,從草案內容觀之,“顯然是政治干預媒體的一次赤裸裸決心的展現”。“該法”一旦通過實施,公共媒體恐難以避免走向“一元專權、政治操控”,并導致媒體生態再次面臨向下沉淪的窘境。
在蔡當局僅剩一年多任期內,臺當局“文化部”所急切進行的所謂“重大施政”,勢將面對來自社會各界的重重挑戰,而新“行政院長”蘇貞昌“三顧茅廬”挽留,又承諾力挺鄭麗君執意推動的中正堂轉型案等四大改革,場場都是硬仗,未來1年,臺當局“文化部”成為蘇貞昌行政團隊政治風暴中心,應是可以預期的。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