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聯合報》日前發表社論說,臺灣政治人物最大的本事,就是擅長片面的詞令,卻回避基本的價值;這正是臺灣的民主亂象不斷的主因。以臺灣的太陽花運動為例,近日仍有學生以沖撞方式要求在臺大演講的前“行政院長”江宜樺“滾出去”,罵他是“殺人院長”。
對此,有人譴責學生,也有人稱許學生“勇敢”;唯獨因太陽花運動而獲益最大的民進黨卻選擇沉默,避而不談。我們想問:如果現在賴清德面對民眾入侵“行政院”,他不會下令驅離嗎?
太陽花運動無疑是臺灣近年最受矚目的運動,也大大改寫了臺灣的政治版圖和民主基調。比起2006年的“紅衫軍”反貪“倒扁”運動,太陽花的規模其實難以比擬,但有幾個特色卻使其張力強過前者。主要因素包括:第一,它融合了兩岸、世代、藍綠等不同面向的對抗,讓島內執政者窮于招架;第二,它以占領“官署”為手段,且趁著“馬王政爭”之隙讓非法手段輕易得逞;第三,它以學生為主體,容易取得社會同情,讓臺當局部門多所顧忌。
人們最大的困惑是:太陽花作為學生抗議世代不公的“正當性”,與其非法入侵并占領公署的“合法性”,可以“功過相抵”嗎?或者兩者之間仍有一道不可逾越的界線必須厘清?臺當局前領導人馬英九最近出版新書《八年執政回憶錄》,指責太陽花運動讓《兩岸服貿協議》冰凍至今,害死臺灣。《聯合報》認為,這樣的說法雖找到一個籠統的譴責對象,對事件本身卻缺乏深刻的探討與反省,對于學運背后的政治脈絡及政府的處理妥當與否都未觸及。
從另一方面看,民進黨乘著太陽花助威之勢取得政權,對于學生運動當然只有一味歌頌,而無意在“合法性”及“妥適性”之間作任何區辨。蔡當局首任“行政院長”林全一上任,第二份公文就是對當年占領“行政院”的126名學生全數撤告,并稱這些學生的行為“不值得鼓勵,但可以原諒”。這種態度,顯然是“只論戰功,不問法治”,基本上是從民進黨的政治利益出發,而不是從民主法治的原則出發。連這樣的底線都撤守,民進黨也就被人民看破了手腳。也因此,當蔡當局的失政需要借助重重拒馬來保護自己的安全時,恐怕就是自食其果了。
諷刺的是,時代力量“立委”黃國昌全力為這次的抗議學生辯護,稱他們是“帶著傷而來”時,他似乎渾然不覺真正受傷的是臺灣的民主與法治。4年前的太陽花運動如此,近日臺大教室被強闖、江宜樺被迫封口,亦是如此。
回到江宜樺當年處理“占領行政院事件”的責任。作為“行政院長”,他下令保護自己所領導的“行政官署”,有什么不對?臺當局“立法院”議場被學生占領,“立委”還可以另覓場所議事;但“行政院”被攻占,整個指揮系統都可能停擺或被破壞,乃至整個行政體系都無法正常運作。一群不知分寸的學生以侵入公署為樂事,但其后果是整個臺灣的政務可能癱瘓;然則,其他人民愿意看到政務停擺嗎?
在島內受到太多歌頌及縱容的太陽花運動,經過4年半的沉淀,是否也該思考一下自己“權利”與“義務”的界線?想想“民主”與“法治”的關系?收割了太陽花果實的民進黨也該捫心自問:如果賴清德面對群眾攻入“行政院”,他不會下令驅離嗎?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