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國時報》6月20日發表評論說,時值畢業季,應屆畢業生最關心的便是停滯不前,甚至倒退的起薪。時光倒轉回到二十年以前,當時大學畢業生的薪水比現在還高,而新加坡、香港等地則低于臺灣,但時至今日,新加坡大學畢業生起薪已達六萬(新臺幣,下同),香港則是五萬新臺幣。那么,這二十多年來的臺灣發生了什么事?
以德國為例,德國在歷經合并后經濟力衰退,至今又快速崛起,他們從俾斯麥開始便規劃了一流的技職體系,他們知道人類生活所需包括港口、鐵路、醫療設備等都與技職教育息息相關,因此當擁有最強的技職體系時,才能富強。
臺灣在三十年前也曾到德國學習技職體系的教育,因而培養了技職大軍,他們也在臺灣經濟成長的過程中締造了所謂的經濟奇跡,當時有臺北工專、新埔工專、高雄工專、明志工專等等有名的技職院校,但這些技職大軍現在多已屆退休年齡。
檢視二十幾年前的教育改革,犯下了一個致命錯誤,就是重視高教而輕視技職,導致技職體系與高教所獲得經費相距甚遠,技職體系理所當然難以買到一流設備,更別說是聘請優秀師資。接著,當優秀的五專接連被廢掉或升格成科技大學后,沒有運用本身的技術去發展,反倒使用一般大學方式去做評比,優秀的技職老師被迫淘汰,也因此讓臺灣的技職教育逐漸萎縮。
以企業角度來看,公司內負責研發所占約2%、領導階層占20%,其余的就是技術人才及服務人才,所以合理的教育政策應該為高等教育占20%至30%,其余為技職教育才符合正常規律。
反觀臺灣教改后,高等教育占六成、技職教育占四成,而在技職的四成里又有被改成科技大學的部分走向高教的路,臺灣的技職人才漸漸出現斷層,整體競爭力、經濟實力與其他地區相比漸趨轉弱,所得自然就降低。
若想改善此情況,主政者勢必得趕緊振興技職教育才能提升臺灣整體競爭力,人民才得以過上好日子。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