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央日報》網絡報27日發表社評說,民進黨全面執政后,推動了一系列的政治斗爭,包括追殺國民黨的黨產,或者大砍軍公教人員的退休金,都引起社會相當關注,尤其是退休之軍公教人員,屢屢抗爭,成為媒體報道的焦點之一。然而,這些政治斗爭對臺灣未來的影響,恐怕都不如最近正在召開的“司法改革國是會議”。這場會議的議題與資料之多,有如在放煙幕彈,讓原本就對司法議題不熟悉的民眾,如墮五里霧中,最后就是讓民進黨成功的把司法體系納入其控制之下。
社評摘錄如下:
簡單地說,這次臺灣的“司法改革國是會議”的名稱很好聽,但其真正的目的,就是在法院掛上民進黨的招牌。
會議成員之一的林鈺雄教授已發表聲明退出,其理由是此一會議定位不清,議題過多,而且時間不足,連消化資料的時間都不夠,更何況充分而且周延的討論。這三個問題,其目的都是在掩飾民進黨控制司法的心理而已。
以定位問題而言,究竟決議是有拘束力,或者只是諮詢性質,到現在為止,不論是蔡英文辦公室或者是召集人,都沒有清楚而肯定的說法。誠如林鈺雄所言,如果“司法改革國是會議”的決議有拘束力,那豈不是“憲政”之上的太上機構。蔡辦在定位上打迷糊仗,就是自己想要的決議有拘束力,陪襯的議題就只是諮詢性質而已。
至于議題的選擇,根本是黑箱作業,那些議題為何被納入,那些被排除,外界是完全不知悉。議題的選擇,其實是整個司法改革的核心,其選擇應采公開透明的方式,讓外界了解其邏輯,而不是黑箱運作,一切只為了民進黨的執政利益。
由于議題過多,時間有限,因此討論無法深入周延,而在這種基礎上所做的決議,豈不危險?根據媒體報道,“司改國是會議”已做成決議,未來的終審法官要縮減員額,而且由“總統”任命,聞之令人駭然,然而,十七位委員中竟然有十六人投下贊成票。
“縮減員額”與“總統任命”兩項做法,其效果就是強化政治干預司法的力量而已。原因很簡單,以臺灣的政治環境,政治任命就離不開政治干預,我們由蔡英文提名的大法官已經可以看到這樣的效果。無可諱言,在政黨政治較成熟的地區,政治任命固然有影響,但不致于違害到司法的公信力。但臺灣政黨之間互信不足,彼此惡斗,如果引進了政治任命,等于是創造了致命的吸引力,讓政治摧毀了司法的公信力。這不是杞人憂天,已有法官表示,這種制度設計,只會誘引檢察官與法官的政治辦案而已。
我們相信,在國民黨執政時期,如果要通過這樣的改革,民進黨必然誓死反對,現在民進黨卻想要一心推動,其司馬昭之心已昭然若揭。如果司法界與民眾不抗拒此一假改革,那就準備看民進黨在法院掛上自己的招牌吧!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