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經濟日報》17日社論指出:歐洲在臺商務協會日前發表俗稱“藍皮書”的年度建議書,循例以歐商在臺實地經營的角度,對臺灣提出多項接軌國際標準的建言。歐商眾多的諄諄之言,有一處頗發人深省,那就是歐商建議臺當局找到并彰顯“沉默多數”(silent majority)之聲,幫助臺灣作出最佳選擇。
什么是沉默多數之聲呢?藍皮書里的描述是,這些人平時多不愿表達意見,但是他們很務實,在政府適當說明后,多半愿意接受合理政策。沉默多數之聲,與少數但聲音很大的民眾意見,形成強烈對比。而在藍皮書的另一頁,歐商還提到,全球化永無止息,這對臺灣此一小型開放經濟體沖擊尤為嚴酷;政府對于“自由化只對大企業有利”的民粹式論調,應予以反制(counter)。
很難想像,這些話,是出自老牌民主國家的歐洲企業家開給臺灣的建言。姑且不論民主是否有一套放諸四海皆準的實踐樣態,但是從歐商的說法,隱約可以推測,臺灣的民主實踐是“獨特的”,且似乎影響了臺灣對經濟發展道路的抉擇。
伴隨網際網絡、臉書、Youtube等社群媒體發達之賜,臺灣誕生了一批網絡聲音很大的意見者。這些個體獨立的意見者,經常被統稱在一些“集合名詞”中,像是網友、鄉民、或酸民等。
在現實生活中,也不乏有媒體喜歡以“很多網友認為”、“網友說”來作為發語詞,但是,到底網友指的是誰,說話者到底代表一群人,還是只是個人主觀想法,向來不會有人仔細去追究。
更別說,在沉默螺旋效應推波助瀾下,少數聲量很大的意見者,早已讓沉默多數誤認自己才是少數,變得更加沉默了。當沉默多數開始退縮、噤聲,那么臺灣就注定要陷入價值混亂的泥沼里,無法前行;而當外在壓力、競爭不斷升高時,身處其中的人也會感到愈來愈焦躁不安與束手無策。
歐商舉例的反自由貿易主張,僅是少數聲量大的意見,逐漸影響沉默多數者認知的冰山一角,其他高分貝但卻也似是而非的論調,還包括了,在能源議題上,臺灣不該獨沽核能,應在發電組合中廣納更多再生能源,但卻無法接受臺灣電價必須調高的事實。高調人人會說,但是未經過檢驗的理論,永遠無法稱之為真理。
再看看,一些看似具民意基礎的權威者,自以為能替沉默多數發聲,但其實他們的論調,仍不脫與少數聲量大意見者同一范疇,卻也因為這些人位居要津,更容易犧牲臺灣的長期、整體利益。舉例來說,先前有“立委”在“立法院”總質詢時,要求臺當局年底前不準開放陸資參股臺灣半導體產業,并認為此舉是賤賣祖產。姑且不論何以非公營的私人企業出售部分持股,就是賣祖產,單是完全禁止合作,就已讓臺灣少了一種彈性應對的方法。
沉默多數者多重視自我安身立命,遠勝于在網路或實體世界與人公開沖突。該是時候了,沉默多數者應打開雙眼及耳朵,只需要一點點理性與耐性,就能辨識出在充滿情緒與渲染力的高分貝語言背后,滿是破綻與謊言。愈是勇于表達感受,就愈能找到盟友驗證吾道不孤,也就自然能集合眾人之力走出一條長遠的中道來。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