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臺辦主任張志軍23日下午在金門與臺灣方面大陸委員會負責人夏立言舉行雙方第三次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工作會面。臺灣《金門日報》24日對此發表社論,期許“張夏會”為金門開展新格局。
社論摘錄如下:
繼去年在南京、桃園舉行的兩次“張王會”后,第三次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工作會面23日在金門登場,雖然臺灣陸委會主委已從王郁琦換成夏立言,但是經歷前兩次會議后,兩岸事務首長會談已然逐步邁向制度化、常態化,人的變數越來越低,雙方溝通機制隱然成形。
無論就象征意義與實質內容來說,“張夏會”之于金門,毋寧都具有高度意義。誠如金門縣長陳福海日前指出的,夏張金門會是一場難得的會議,也是歷史的機遇;“張夏會”是金門翻轉的機會,金門要把握這個機會。
那么,“張夏會”對金門究竟有什么意義呢?金門又該如何把握此一歷史契機呢?
首先,對曾經作為兩岸軍事對峙焦點的金門來說,兩岸事務首長在金門會談,無異等于再次向世人昭告,金門已然告別戰地定位,但金門難以取代的地緣位置,仍然可以在兩岸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
其實,早在2008年兩岸海基會、海協會首長會談時,金門就不乏爭取成為兩岸會談地點的輿論,此次“張夏會”是繼1990年9月11日兩岸紅十字會在金門簽署“金門協議”后,兩岸在金門舉行的又一重要會議。
25年來,從具有白手套性質、妥善處理大陸偷渡犯遣返事宜的兩岸紅會“金門協議”,到兩岸最高事務首長的“張夏會”,充分反映了兩岸關系的發展,曾經成為兩岸軍事沖突焦點的金門有幸參與其中,更體現吾人唾棄戰爭、追求和平的決心。
再就實質內容而言,此次“張夏會”除了要處理兩岸貨貿協議、互設辦事機構、加入亞投行、重大經濟罪犯遣返等高度敏感性議題,更將聚焦金門人關心的各項民生課題。誠如所見,近年來,金門空氣污染、大陸漁船越界非法捕魚、盜采海砂、海漂垃圾處理問題,已然對金門造成嚴重困擾,引起金門輿論普遍關注;此外,攸關金門民生、經濟發展的水電問題、小三通問題、陸客觀光問題,也在在需要兩岸務實面對、共同解決,期待會談交出一張讓金門人滿意的成績單。
1949年以來,金門無可選擇成為兩岸軍事沖突的焦點,金門人深受兩岸爭戰之害,“張夏金門會”不僅具有高度象征意義,金門的中介位置更有成為兩岸常態性、事務性會談的客觀條件,而兩岸共同面對、合作解決金門地區提出的問題,更將成為兩岸未來處理民生議題的可行模式。
作為戰爭的最大受害者,我們樂見兩岸從戰爭走向和平,從對峙走向對話,短短兩天的“張夏會”今天就將結束,惟愿會談成果能為金門發展帶來曙光,確立金門在兩岸關系中的新格局。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