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就要送別2014,迎接2015年了。臺灣《中國時報》31日發表社論說,回顧過去這一年,實可謂危疑震撼、風波不斷,展望2015,面臨的是前所未有的考驗,臺灣要擺脫陰霾,還是陷入衰微,端視臺灣能否重建共識,然后團結向前。文章摘編如下:
2014對執政的馬當局與國民黨而言,毋寧是一場慘烈而痛苦的漫長折磨。原本被馬英九視為政績的服貿協議,居然引發強大民意疑慮,太陽花學運占據“立法院”月余,以致于服貿及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至今都卡在“立法院”動彈不得,可能到下次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前都不會有進展。
接著,繼去年爆發黑心混合油事件后,今年更接連爆發了餿水油及飼料油的重大食安事件,民眾下箸不安,主婦采買茫然,店家損失慘重,社會怨聲載道,臺當局管理不彰自然成為眾矢之的。此外,倉促上路的12年公共教育,也引發了社會強烈爭議。
今年的最后一記重擊,則是11月底的“九合一”縣市長選舉,國民黨遭到自治史以來前所未有的慘敗,政治版圖從選前的4都11縣市萎縮到1都5縣,民進黨則由選前的2都4縣擴張為4都9縣市,外加臺北市由親綠的柯文哲當選市長。
經此一敗,國民黨可謂奄奄一息,已缺乏足夠的政治背書與民意支持推動重大改革;而馬英九也陷入跛腳狀態,想要推動兩岸關系,將遭遇比過去更大的阻礙。國民黨敗選其實與經濟長期低迷、貧富差距擴大、房物價高漲有更直接的關聯,但人氣暴跌卻很可能會對兩岸關系的推動造成負面影響。
環顧全球,2014年實在也不平靜。最大的一場風暴發生在烏克蘭,由于親歐親俄兩派爆發國家路線之爭,俄羅斯被歐美制裁,雙方關系之惡化,甚至被形容為“新冷戰”。
美國雖力圖壓制俄羅斯,但在全球權力場域,卻出現明顯的消長現象。好不容易從伊拉克與阿富汗撤軍的美國,早已兵疲民困,在經濟不振、民意反感下,并不愿意再卷入另一場戰爭,因此無論是對烏克蘭內戰,還是新興恐怖組織“伊斯蘭國”的肆虐,美國都只愿采取制裁、空襲或軍援等間接手段。
相對的,中國大陸挾迅速擴張的政經實力,進一步在國際舞臺取得更重要的角色。
美國的衰落,加上中國的崛起,以及俄羅斯與西方關系的尖銳化,在在沖擊著既有的全球及東亞地緣政治,也隱隱然為將來的新秩序埋下伏筆。而對于未來世局可能的變化,臺灣不能幻想繼續扮演美國東亞不沉航母的角色自保,要兼顧島內政治生態、地緣政治客觀環境及兩岸一家親愿念的實現,動態調整戰略,作出巧因應,才能求取最大的利益。
很明顯的,未來全球經濟成長,中國大陸將是重要的火車頭,而經濟發展是臺灣的生存命脈,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臺灣沒有自我捆綁坐失生機的本錢。
事實上,這些年來,兩岸在經濟上我消彼長。臺灣從過去的亞洲四小龍之首,到如今不但落后一大截,成長動能與市場規模更遠不及中國大陸。不過,臺灣不能灰心喪志,甚至畏縮自閉,拒絕面對競爭、反對開放交流,只會加速衰退。迎向大陸,臺灣就能創造新的成長動能,如果虛耗了發展的寶貴生機,才是對自己、以及下一代最大的背叛。
2015年臺灣在兩岸關系上必須做出正確的選擇。
局勢雖險惡,但不必妄自菲薄。臺灣曾經貧窮,長期處于“外交劣勢”,卻打造了“臺灣奇跡”,臺式民主雖存在缺失,深信假以時日必可改善。在國際政治地位上有所不足,但持續不輟推動民主,建立自由開放的社會與蓬勃多元的文化,“人”已是臺灣龐大豐富的無形資產。
2014確實是風雨不斷的一年,但歷經挫敗后,若能發揮智慧與勇氣,在風雨危疑中,認清自己的價值,做出正確的選擇,臺灣可以為自己開創全新的機會。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