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新生報》21日發(fā)表社論說:當前臺灣“九合一”選舉正在如火如荼進行,各地候選人的縱橫捭闔,相互攻訐,無日不在媒體上宣之于市,顯現了一種社會活力,也造成許許多多紛爭。文章摘編如下:
文章指出,這已經是多年來臺灣社會習以為常的選舉景象,許多人喜歡把臺灣當作成功民主轉型的榜樣,部分臺灣民眾對此也沾沾自喜,甚至引起同樣是華人社會的香港或者大陸欣羨。
但是在另一方面,臺灣也付出了相當代價。由于臺灣高度政治化趨向,又有因“統(tǒng)獨”立場而來的“國家認同”差異,更造成臺灣民主的內耗式對立,近些年來一些戲謔說法,甚至將臺灣高度意識形態(tài)導向的民主動蕩,比擬為在搞“文化大革命”。
以臺灣近年的發(fā)展來看,臺灣因政治動蕩而造成各方面發(fā)展遲滯,相對于數10年前亞洲四小龍,臺灣明顯落于殿后地位,這當然有許多其他因素,但是無可諱言,臺灣過度政治動員以及高度頻繁的選舉活動,對臺灣的發(fā)展明顯帶來了負面影響。
由過去半個多世紀的歷史來看,“民主”的所謂“人民當家做主”,帶來一種無限美好愿景,自然令人向往。
然而民主制度一路走來,漸漸也顯現出這個制度的困境,“人民當家做主”的等票等值選舉,雖然有表面上的公平性,但是在這個表面平等之下,卻忽略了認知機會、經濟社會資源條件等的不均等,再加上黨派對立競爭,失敗者為贏得下次選舉刻意掣肘,在在都造成民主制度“立意良善”,實際卻“未蒙其利,先致其害”的結果。
今年的3月1日,英國有代表地位的《經濟學人》雜志,便做了一個“民主制度出了什么錯”的封面專題,不但談到民主制度中執(zhí)政政府為了討好選民,造成許多施政弊病,其中最顯著的就是數年前美國金融風暴,更特別的是,《經濟學人》專題以中國大陸的崛起為例,稱贊半威權政治體系的執(zhí)政效率,如10年內讓兩億農民有了保險,政府有計劃地拔擢干才等,并以之來對比民主制度的黨派斗爭和利益糾葛。
我們以公司的運作來看,如果這個公司總經理,是要由公司成員來選舉,那么可以想見,一個討好員工的經理人便比較容易當選,但是這樣選出的經營者,又如何能夠讓這個公司有效率的營運呢?
當前民主制度以選舉挑選領導人,似乎正展現出上述選舉模式的缺失,臺灣過去20多年所謂的民主轉型,事實上經驗的正是民主制度的諸般缺失,以意識形態(tài)及選舉利益支票討好選民,行政能力與效率低落,這都影響了社會普遍對于民主制度的看法。
雖說民主制度有這么多缺失,也有一些提出改革意見,但是在“人民當家作主”“人人等票等值”美麗的大帽子之下,難有共識。也許民主政治正滿足了人性的一個特質,那就是就算把事情弄糟了,但是只要有自己參與,也是“歡喜做,甘愿受”。
再過兩個月時間,臺灣就要經歷再一次的民主選舉,對于民主的真正價值,也是再一次體會和反省的機會。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