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是澎湃而來的蝴蝶效應,“冰桶挑戰”在美國狂飆不到一個月,就來勢洶洶向臺灣席卷,已有不少政商名人體驗了冰水當頭潑下的“冰凍”滋味,他們接受挑戰后又捐款給漸凍人(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癥)協會。臺灣《中華日報》21日社論說,“冰桶挑戰”在臺灣大夯特夯,隱含著值得解讀的社會群體心理效應。文章摘編如下:
“冰桶挑戰”于今年七月初源起于新西蘭,原為新西蘭癌癥協會募款而舉辦的活動。拜網絡沒有時差而且無遠弗屆之賜,這項活動,火燒火燎從西半球燒到東半球成。臺灣慣于模仿、抄襲又時興5分鐘熱度,“冰桶挑戰”于本月17日透過社群網絡傳入臺灣后立即極速狂飆。
美國“冰桶挑戰”與漸凍人協會形成連結,起始于29歲漸凍人、曾為波士頓學院藍球選手的佛瑞斯特,于七月下旬接到挑戰書后發想,把這項網絡活動與美國漸凍人協會募款結合,其挑戰規則是接受“冰水灌頂”,并將不管在何處接受挑戰的影片上傳社群網絡,如果不想接受挑戰就捐款一百美元,而后就有權點名三個人為挑戰對象。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臉書執行長扎克伯格、鋼鐵人演員、NBA球員等各界名人,接受挑戰后益增“冰桶挑戰”熱度。臺灣接受“冰桶挑戰”的名人涵蓋政治、企業、學術、演藝、職棒等層面,且從臺北市擴展到縣市,其中以日前接受挑戰的鴻海董事長郭臺銘最受矚目,他在“透身涼”之后捐款30萬美元。
上述政治人物包含臺當局各部門首長、縣市長;臺北市長參選人連勝文、柯文哲也不落人后,隱約可以嗅出政界和商界人際關系,并透露出幾分選舉氣息。“冰桶挑戰”在臺灣從發萌到發熱,又從發熱到狂燒,怎是“風行草偃”了得?所幸,在“九合一”選舉逐漸增溫之際,參選人謹防秀過了頭而自我克制,“冰桶挑戰”并未劣化為“選舉運動”。
“冰桶挑戰”席卷全球諸多國家,蔚成一窩風的“成人游戲”,從社會心理學角度觀察,無非是人際間的相互吸引力所形成的群體情緒,更在民粹操弄鼓動下,使群體情緒摻雜了“我執”的群體迷思;何況“冰桶挑戰”游戲規則,導入流行不衰的“幸運信”的發酵因子,已接受挑戰者可對3人下戰帖,而使“冰桶挑戰”波開浪裂沒完沒了。
“冰桶挑戰”對漸凍人協會的捐助確實相當可觀,就以美國來說,迄至18日,方興未艾的“冰桶挑戰”已募得1330萬美元(約新臺幣3.9億元),效果十分驚人。臺灣“冰桶挑戰”急起直追,相信也已募得不少款項。然而,臺灣“冰桶挑戰”惠澤估計約1000名左右漸凍人,其他各種罕見疾病患者在這波熱潮中卻被“冰凍”著。
美臺政壇重量級人士奧巴馬、馬英九、蔡英文等人,對“冰桶挑戰”審慎以對,無意接受挑戰而樂意捐款,意味“冰桶挑戰”應是其來也疾、其去也急。然則,受到“冰桶挑戰”的激發,能否投射出另一股群體力量,將社會大眾的慈善愛心匯流給每一個弱勢轉體,毋乃值得反思、也值得期待。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