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評社6月30日報道,昨日,出席在武漢大學舉辦的“甲午戰爭雙甲子學術研討會”的臺灣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所長陳欣之在接受中評社專訪時指出,臺灣大部分民意樂見兩岸高層互動,張志軍主任訪臺意義正面。另外,他亦認為,嗆聲在臺灣社會很常見,可以平常心看待。
陳欣之表示,臺灣雖有聲音抗議張志軍訪臺,但總體看來社會還是很歡迎且以禮相待的。他指出,臺灣大部分的民意支持兩岸之間高層主管多多互動,這樣對大家了解彼此立場與方方面面的問題均有好處。陳欣之還說,有些學生或者人士有一些不禮貌的行為,他對此感到遺憾,不過正如王郁琦所言,這正是臺灣社會多元化的表現,臺灣其他行政首長的待遇并不遑多讓,張志軍可體驗一下臺灣行政團體、主管兩岸工作人員的工作環境。
陳欣之認為,張主任遭遇的抗議或者歡迎都不是特例,而是常例,比如臺南鐵路東移的情況,民進黨籍市長去協調時同樣遭遇叫罵和包圍,臺灣人民已“被迫”用平常心去看待這些事情。不過他亦指出,不管是“民粹”還是“不理性”,這種表達方式都是臺灣社會的一個事實。
陳欣之表示,張志軍訪臺時與王郁琦以及專家學者做閉門座談交流,接觸第一手資料,對兩岸關系有正面意義。不過,他感到比較遺憾的是張志軍與反對面的接觸較有限。他認為,溝通需要雙方的努力,若是民進黨方主動拒絕,該黨將失去一個很大的機會;若是雙方因為客觀因素暫時無法取得共識,則希望以后臺灣綠營能敞開胸懷,直接與大陸的主管單位或各方,通過正常渠道表達意見,“潑漆扔鞋子等行為層次很低,而且解決不了問題。”
陳欣之指出,要促進兩岸和平發展則需直接交流,此次張志軍訪臺與陳菊會面,通過臺灣媒體廣泛報道,讓綠營看到大陸的兩岸政策沒那么僵化。他認為,二手信息傳播造成誤解,若民進黨、臺灣地方社團等都可以跟大陸誠懇地交流互動,對兩岸都有幫助。
至于兩岸之間的經濟關系,陳欣之認為,臺灣是出口主導型經濟,若國際大環境的經濟復蘇不樂觀,卻要求生產鏈上的小經濟體有突出表現,這違反了規律。因此他認為,將臺灣經濟的不成長歸咎于中國大陸,不務實之余也“太主觀”。
陳欣之認為,兩岸同是中國人,不應傷害一群中國人來養另一群中國人,而是兩岸一起成長,成就雙贏局面。\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