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央日報》網絡報29日發表透視集文章說,臺灣的《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又在民進黨及臺聯黨“立院”黨團聯手發動“變更議程表決戰”后,再次面臨無法付委的局面。在野“立院”黨團用議程表決癱瘓議事的理由,是擔心該條例會因為由國民黨“立委”擔任“召委”情況下,重演30秒送出委員會事件。只是這樣的杯葛議事的戲碼到底要演到什么時候呢?臺灣還有多少時間可以浪費呢?
對兩岸協議“先立法、后審查”是太陽花學運的主要訴求,也是朝野“立院”黨團在學運退場后的共識,然而自學運4月10日結束以來,到5月30“立法院”本會期結束,共一個多月的時間,“兩岸協議監督條例”連付委的機會都沒有,更遑論要進行條例的審查。“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要付委審查都如此困難重重,日后要審服貿協議及貨貿協議豈不更有問題?
表面上在野黨“立院”黨團,是擔心該條例國民黨“立委”擔任召委情況下,會重演30秒送出委員會事件,實質上卻是藉由技術性杯葛,來拖延兩岸經濟整合的速度。畢竟太陽花學運是因為30秒事件而起,國民黨“立委”豈會重蹈覆轍?由此可見,杯葛是受到“反中”意識形態的影響,擔心重演30秒的黑箱事件,只不過是障眼法而已。
在野黨繼續杯葛,固然可能讓選民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認為執政黨執政績效差,進而有機會藉此取得執政權,不過卻會讓臺灣付出慘痛代價。以“立院”席次減半為例,10年前許多有識之士認為不妥,因為民進黨前主席林義雄的靜坐堅持,臺灣“立法委員”席次因此減半。如今民進黨前后任主席蘇貞昌、蔡英文又都提議要增加席次,臺灣卻已在“昨非今是”中付出了不少代價。
如今在野黨仍在刻意杯葛“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的審查,莫非也想要等10年后再回過頭來反省,今日的杯葛都是不必要的嗎?這恐怕不是說句要負部分責任,就可船過水無痕了。若不想重蹈“立院”席次“昨非今是”的覆轍,試問現在還要繼續杯葛嗎?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