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聯合報》4日社論指出:臺灣這一場服貿協議的爭議,應從“全球化生存戰略”的高度加以認知,就戰略言,臺灣有兩個“躲不過”。一、躲不過“全球化”;二、躲不過“兩岸連結”。
全球化是臺灣的挑戰,臺灣的全球化又與“兩岸連結”相關,因為全球化的框架是建立在各種FTA之上,一方面,臺灣的全球化必定要包含中國大陸(如ECFA體系);另一方面,臺灣的全球化(如加入各種FTA)亦必須建立在與中國大陸的互信之上。這就是說,臺灣不可能實現一個“甩掉中國的全球化”,這也是臺灣躲不過的大形勢。
臺灣若不能站穩全球化的腳步,必然在經濟上更依賴中國大陸,因此,以ECFA體系來穩定“兩岸連結”雖只是臺灣全球化生存戰略的一塊拼圖,但若少了這一塊拼圖,就拼不上TPP及RCEP,也就拼不成臺灣全球化生存戰略的全景。
其實,臺灣的生存處境可能比許多人想象的更要兇險。因為,即使進入了TPP及RCEP,臺灣也未必能在開放的競爭中保持不;但若因陷于內斗而無法進入區域結盟,臺灣的前景必更趨悲觀。
臺灣必須努力的是:使兩岸連結與全球化發生正向的關聯,而不使兩岸連結成為全球化的負面因素。然而,要在臺灣藍綠“統獨”的內斗下破壞兩岸關系易如吹灰,但要使兩岸關系在“臺灣全球化”上產生正向關聯卻是個艱難的工程。
首先,臺灣不可能妄想一個“沒有中國大陸的全球化”,若須對全世界開放,豈能不對中國大陸開放?
其次,中國大陸自己也有其“全球化生存戰略”的考慮;亦即,它對臺灣開放市場,也須對其他國家和地區開放市場,所以臺灣在大陸市場上是與其他經濟體處于競爭地位。因此彭淮南才會說,若服貿協議簽遲于中韓FTA,臺灣恐有10萬面板業從業員面臨失業;可謂急如燃眉。
再次,兩岸經貿關系的法制化,有利于軟化兩岸政治連結,并優化兩岸政治互信;雙邊應當相互鼓勵這種有利“和平發展”的思維及行為,勿使在兩岸政策上持開明立場者遭到挫折。
第四、若知全球化為臺灣唯一可行的生存戰略,即不應煽動反開放、反自由化的民粹情緒;倘片面讓利的服貿協議使臺灣社會撕裂至此,未來若要加入開放程度更大的區域貿易協議,民意更無可能達成共識,那就將面臨“臺灣全球化生存戰略”的破局,使臺灣陷入絕境。
服貿協議爭議不可自陷于藍綠“統獨”的內斗層次,而應當將之視為全球化的大抉擇。臺灣若不選擇成為“經貿自由島”的全球化路線,必趨邊緣化,然而,反服貿者竟然能將一個“臺灣自殺”的主張說得如此正氣凜然,這個笑話其實是個大悲劇。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