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誠品書店要“登陸”了,首站蘇州、上海店明年第二季起開始試營運,預估未來幾年大陸總店數將達6到8家。這是大陸愛書人的好消息,也讓人不免擔心它在大陸能夠走多遠。
誠品創辦人吳清友有一句名言,“開書店很簡單,開一家誠品卻很難。”其實,在大陸開書店很難,在大陸開一家誠品的難度更不能低估。近年大陸一些模式、風格獨特的好書店在電商、電子閱讀以及高運營成本的沖擊下逐漸沒落甚至消亡。據不完全統計,在過去10年近五成民營書店倒閉。似乎,書店再好的模式和定位似乎都逃不過現實的成本收益邏輯。
我記得去年有一本書叫做《中國獨立書店漫游指南》,作者雅倩走遍中國最有特色的、長久堅持在城市文化陣地上的書店,對中國大陸23個省份的最強大、最有特色的86家書店進行了基礎素描,隨書有一張“保衛書店”主題的明信片,意味深長。我們個人如何才能保衛這些書店?似乎能夠想到和做到的就是多逛書店,多在心儀的書店買書,但這又能達到多大的效用,會不會給讀者造成額外的負擔呢?
與大陸多數書店相比,誠品書店精細化、多元化的商業模式,可謂超越了書店的傳統。1989年,吳清友在臺北敦化南路成立了第一家誠品書店,當時這家店不僅僅是作為書店來經營,還包括了畫廊、藝文空間、咖啡館、品牌家具、瓷器等復合商品。自成立之日起,誠品就將自身定位為一個融合了學習、信息、建筑、戲劇、舞蹈、音樂、攝影、美術、文學、設計的多元空間,努力成為以閱讀為出發點同時具有在地風格的城市文化綜合體。
從經營策略來看,誠品的核心策略是對“顧客份額”而非“市場份額”的追求,它是將顧客看作不同的個體,尊重其個性化需求,并從顧客行為特征來看問題。“顧客份額”的營銷依據在于:通過對消費者行為的追蹤,設計滿足其消費行為的多類商品和服務項目的組合,延長和延伸其停留賣場內的時間、空間,一次性,多消費,從而提升賣場的贏利水準。
盡管誠品在臺灣“連鎖而不復制”很成功,但很難講到大陸來一定沒有或者能夠克服水土不服的問題,同樣會取得商業上的成功。由于兩岸的人文商業環境不同,必須跳出商業模式來充分考慮各種運營風險。以誠品上海店將為例,它所在的上海中心,這座未來亞洲第二高樓、中國第一高樓租金可能在12元-15元/平方米/天,上海店預計總面積約6500平方米,僅租金成本每年2847萬-3500萬左右。如果來到專治各種不服的北京,這塊成本會不會更高呢?多長時間能夠覆蓋成本實現盈利是第一大考驗。如果將來有一天大陸誠品也需要被“保衛”的話,那簡直太悲情了。祝愿誠品好運!(張鵬)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