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報道,最近島內民生物價飛漲,蔬果、魚、肉、蛋價格統統上揚,尤其豬價創50年新高,更牽動庶民百姓物價的敏感神經,家庭主婦痛苦不堪,但臺灣“國發會主委”管中閔在“立法院”卻說,臺灣物價在全世界當中是少見的穩定,立刻引起“立委”的撻伐與民眾灌爆的網絡留言。
臺灣《中國時報》14日引用“主計處”統計數字說:2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為102.85,較上月跌0.40%,經調整季節變動因素后微漲0.30%;但較上年同月還跌0.05%。而近年整年度的消費者物價總指數,從5年前到去年的上漲率分別是-0.86%、0.96%、1.42%、1.93%及去年的0.79%。比起其他國家和地區,比如東南亞各國都有3%以上的通貨膨脹,越南近10%的上漲率,臺灣的物價真的異常平穩。一位知名經濟評論者,昨天還在報紙發表評論,警告“一場完美的通縮風暴正在形成”。
其實2月CPI較上年同月跌0.05%:主要因上年2月逢農歷春節,保姆費、計程車資及旅游團費等費用比較基數較高,因此今年2月就回跌。
加以通訊費及3C電子產品價格較上年為低,惟肉類及水產品價格上揚,加以外食費陸續反映成本調漲,抵銷部分跌幅;若扣除蔬菜水果,跌0.18%,若再剔除能源后之總指數(即核心物價),亦跌0.20%。在370個項目群中,上漲者226項,權數合計61.5%,下跌者132項,權數合計32.7%。
然而民眾感受最深的食物類漲2.54%:主因水果受上年天候因素延遲影響,供量減少,漲10.01%,加以肉類及水產品分別漲6.18%及4.53%,外食費陸續反映成本亦漲1.79%。風暴中心的豬肉,影響力不可小覷。受下痢疫情影響的豬肉,到近日批發價已經上漲超過2成。豬肉價高,替代效果下也讓雞肉零售價上漲了14.22%,米、奶粉、醬油等都有4%以上的漲幅,因此民眾的感受就是漲、漲、漲,漲翻了天。
臺灣“農委會”統計2012年每人平均豬肉消費為37.2公斤,占島內民眾肉品消費比重約50%,顯示豬肉有指標地位,同時其沖擊不會只存在單一食品市場,下游也將難以幸免,排骨飯、鹵肉飯、肉圓等豬肉制品,已陸續出現調價消息,引發的后續效應,恐怕會超越目前范圍。要如何解決, 臺當局運用監督機制查核人為炒作、嚴禁囤積及開放進口免不了。
中國大陸2月豬肉價格下滑,且較去年同期下降了10%,相異的價格走勢,似乎意指市場出現的只是恐慌性的短期波動。因此政策性手段能改善市場氣氛,避免情況持續惡化。
文章說,市場豬肉價格是應該壓低,但我們不應一味追求低物價。臺灣很多東西都賣得太便宜了,10元(新臺幣,下同)就能買飽滿的紅豆餅及大大的水煎包。100元就能吃到套餐,還有飲料、水果。在老外來講簡直不可思議。日本、香港、新加坡年輕朋友都喜歡來臺旅游,最主要原因就是物價太便宜。最近陸客也開始覺得臺灣物價便宜。
民眾薪水低,所以廠商不敢漲價,以免流失客源。成本加上人工,不能計較太多利潤,東西只能便宜賣,老板也就沒有錢給員工較好的待遇,逐漸形成惡性循環。
低物價、薪水不能漲,造成的最大問題就是人才流失。除了2011年因前一年經濟高成長達10.7%,臺當局加薪3%,帶頭領導民間薪水略有調整外,近20年加薪非常少,平均薪資已倒退到16年前,大學畢業起薪也22K。造成人才急遽出走,工研院、電子廠整批被挖角,最近連高中畢業的小精英也選擇出走。
相對的,這幾年新興國家物價漲、薪水也漲,社會充滿蓬勃朝氣。臺灣低物價形成暮氣沉沉。經濟學的短期菲利浦曲線為負斜率,談物價膨脹率與失業率有替代關系。意思是通貨膨脹率越高、失業率可以降低。臺灣的物價膨脹率與失業率的相關系數為負的0.8。因此物價不漲,失業率就不可能減少。
低物價某種程度是害了臺灣。公用事業低費率的思維要重新檢討,該漲的產品,要讓市場能夠反映。物價不會漲,不能漲,資源就無法依照新的行情做配置,不值得的資源繼續坐享其成,阻礙社會進步。
當價格是靈活且能夠調整,有生產力的資源,給予較高的報酬獎勵,就能發揮更大功效,整體社會沾光,就會更進步。
短期臺當局要解決庶民對物價上漲的痛苦感,長期則要打破低物價惡性循環。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