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華日報》21日社論說,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日前訪視物流公司,了解加值型智慧物流操作過程及面臨的困難,勉勵業者練好自動化功夫,臺當局將為產業開創新局與商機。產業物流早期純用人力與交通工具完成配送,如今除仰賴人力與交通工具外,更借重精密的管理系統以及高效率的自動化設備,說明產業自動化已成為產值成長關鍵。
社論指出,產業自動化已是潮流所趨。Google副總裁本月上旬來臺密會鴻海董事長郭臺銘,洽談合作開發產業機器人。魯賓以開發安卓系統起家,其公司被Google并購后,轉任工程副總裁,專責研發機器人系統。鴻海擅長電子加工,素為缺工所苦,郭董因此喊出“百萬機器人大軍”口號,期待不吃飯、不點燈的“新鴻家軍”另創輝煌,宣布在臺中設立“智動化創新園區”,也在山西晉城設廠生產機器人。
其實機器人早已進入產業界,Google已慢了一步。底特律市政府去年宣告破產,有人質疑三大汽車公司景氣早已復蘇,沒有宣告破產的理由,但因業界大量自動化,對當地就業毫無裨益。今年春節過后,大陸許多工廠缺工加劇,求才廣告滿天飛,唯獨富士康淡定異常,因為“新鴻家軍”已經上線。美國網購龍頭Amazon去年在媒體前小露一手,當買家用手機App下單,公司無人飛機頃刻將貨送到,配送既快又準。
自動化及機器人蔚為風潮,必然壓縮勞力市場,降低勞動參與率。麥肯錫全球研究院一項調查顯示,2008年金融海嘯發生后,有4成4企業借自動化精簡人力,致使就業市場哀鴻遍野。
要紓解機器人的負面效應,上策是由服務業吸納過剩勞力。中國大陸產業環境使然,服務業勞力占就業市場不到5成,產業又受缺工之苦,機器人既可促進傳產轉型升級,兼可加速服務業發展,利多于弊,產業樂于配合。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預測,2015年大陸機器人市場需求量將達3.4萬臺,首度超越日本躍居世界第一。
臺灣卻沒這么幸運,近年來服務業占GDP比重約為7成,但服務業勞力占就業市場比重近4年來均在5成8上下,成長甚緩;而且業界規模既小,也缺乏國際化及競爭力,人均產值偏低,薪資水平低迷。正因臺灣服務業趨近飽和,本身不乏問題,一旦制造業勞力受機器人排擠,服務業恐無力吸納,將造成經濟及社會問題,相關部門宜未雨綢繆預做規劃。
自動化浪潮雖將淘汰許多傳統職業,卻也創造許多新的科技職缺。以機器人為例,再大能耐也要靠程式驅動,再耐操也有當機、金屬疲乏時,機器人程式設計與維修將成新世代顯學。要打贏人與機器人的戰爭,唯有透過教育提升下一代科技素養,培養更多精通程式語言與軟體設計的人才。例如以色列、中國大陸已將程式語言列入高中課程,新加坡正考慮跟進。
反觀臺灣,雖對中小學電腦教育相當重視,但課程深度不足,專業師資也不夠,不足以向上延伸培養更多具有高科技素養的人才,臺灣科技教育應嚴肅面對此一課題,才能使產業化自動化危機為轉機。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