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區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引發了嚴重關切,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最近在“2013年消費者保護國際研討會”表示,消費者處于弱勢,當局必須確保食品安全;上月30日舉行的一次臺灣食品安全會議上,馬英九宣示重建食品安全體系,臺當局應嚴查重罰,并呼吁業者自律。臺灣《中華日報》4日發表社論說,臺灣食品業必須面對“三嚴”:被動的從嚴檢查、從嚴處罰,尤須主動的從嚴自律。全文摘編如下:
在馬英九高度關切下,臺灣各部門在食品安全“立法”與管理上,應會有一番作為。倒是要求業者自律亦即“自我管理”,或有人認為只是唱高調,其邏輯十分簡單,因為業者普遍缺乏自律,一味追求低成本、高利潤、高市占率,才使食品安全問題一發不可收拾。這種悲觀論調固然成理,但反向思考可以得到樂觀結論,因為自律何嘗不是廠商在愁云慘霧中,突圍、自救乃至異軍突起的良方?
經過一波波風暴,消費者對食品大廠的信賴幾已徹底崩潰,回頭看廠商之前推出的各種電視廣告,畫面唯美,對白動人,直扣人心弦。如今與事實對照,不啻顯現“秀而不華,華而不實”,讓人覺得莫大反諷,更感到相當惡心。
在一片“食在不安”氛圍中,若有廠商采行高標準的自律作為,以鐵腕要求品管,更主動委托國際認證大廠對自家產品長期嚴格追蹤檢測,包括原料取得、生產過程、生產環境,且不定時抽驗流通市面的產品,并定時公布檢驗結果。凡此應是自我管理的必之舉。
“真金不怕火煉”,廠商厲行自我管理,大可主動邀請學界、主婦、消保人士、媒體,組團來廠近距離掌握制程,了解為消費者生產安全食品,同時聽取專業建言,立即著手改善,例如《商周》踢館報導刊出,即有廠商邀請媒體與陳良宇老師到廠實地驗證,聲言只要確認成分疑似有害人體,即使臺當局法規允許,都會主動追蹤改進。試想,消費者豈驚艷之余,對其產品不就更具有信心?
誠然,自律難免增加成本,但相較于動輒數百萬計的媒體廣告,其實是最低廉的“廣告”。何況花錢買廣告,即使短期內能對消費者催眠,市占率得以立竿見影,但廣告標的一旦傳出是“黑心食品”,其后果將落得“又在騙人”而使市售幾近“敗市”。故而持之以恒的嚴格自律,必能感動消費者,建立無可撼動的口碑與商譽。套句超跑車迷的話,不自律的廠商發現大勢不妙,要想迎頭趕上,就只有“吃灰”的份。
歷來臺灣口碑商品所在多有,例如某廠牌電扇、電鍋;某廠牌水晶肥皂,外型古樸,制程嚴謹,用料既講究又單純,絕不為了討好消費者或降低成本,使用不可告人、有害人體的原材料,還美其名曰“獨家配方”。幾十年過去了,浪淘盡多少風云產品,卻只有天然、安全、可靠的“良字號”老牌商品屹立不搖。
自律難嗎?一點也不,只要站在消費者立場,堅持“我自家生產的食品,我自己可以放心吃”,必然不怕消費者“貨比貨”,而消費者在“看、聽、嘗”之后就可以“識貨”,成為“死忠”支持者,這種“消費忠誠度”絕非那些虛擬、唯美的廣告可以輕易動搖的。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