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說“兩岸關系不是國際關系”,遭到蘇貞昌、蔡英文與謝長廷強烈的批評,“兩岸國與國關系”卻代表兩岸沖突。臺灣《中國時報》11日社論說,如果兩岸關系不能“不是國際關系”又不能是“國與國關系”,那么兩岸應該是什么關系?在馬英九“不是國際關系”前提下,兩岸關系究竟是什么關系?民進黨主張的兩岸關系又是什么關系呢?
這個問題看起來非常復雜,其實非常簡單,是政治讓它變得復雜。兩岸關系定位事關臺灣前途、人民身分及兩岸的和平或沖突,必須厘清。探究兩岸關系本質,首先必須破除政治力為政治目的而設下的文字迷障,才能直觸問題核心。
社論說,民進黨主席蘇貞昌對馬英九的表述采取“雙元對立”方式處理,認定“不是國際關系”就是“國內關系”,依照蘇貞昌的“雙元對立”邏輯,馬英九必須在“國際關系”與“國內關系”間做出選擇。蘇貞昌其實早已認定“兩岸關系就是國與國關系”,但迫于政治現實又不便說出口,只得以迂回纏繞方式指責對手。
民進黨前主席蔡英文則表示,“我們跟中國的關系,也就是兩岸關系,這是全民2300萬人要來決定的事情,不是一個人說了算。”她并說,臺灣地區領導人必需遵循民主程序,尊重人民對這個重大問題的看法,“在沒有經過民主機制凝聚‘國家共識’之前,‘總統’講這些話,已經超出他的權力,算是一種失格。”蔡英文的話一向讓人難懂,這次又展現了她論述敏感問題的特質。
社論說,《中華民國憲法》維系了臺灣與中國的法理連結,兩岸既然具有法理連結,“兩岸非國際關系”表述當然符合臺灣“憲法”對馬英九的授權,不是“‘總統’一個人說了算”。馬英九依照憲法精神界定兩岸不是國際關系,蔡英文卻含糊其詞要2300萬人來決定。民進黨動輒拿民意當金牌令箭,事實上是運用民粹遂行己意。
謝長廷的說法更吊詭,他說:“馬英九說兩岸關系不是國際關系,意思是說兩岸互不承認主權,當然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存在,馬‘總統’這種說法很挑釁。”謝長廷明顯是利用文字游戲挑起國共矛盾。但兩岸2008年擴大交流互動,就是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運作。馬英九在2008年就職演說中就表示“兩岸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兩岸不是國際關系”表述何來挑釁?
依據謝長廷長期以來的兩岸關系論述,他的原旨應該是“兩岸關系不是國內關系,而是中華民國憲法管轄下境內與境外的特殊關系,兩岸對等分治、互不隸屬。”社論認為,大陸之所以還能接受謝長廷,是因為他遵守“中華民國憲法”,基本上沒有背離“一中”架構。他與馬英九立場相近,但依然不放棄藉機「打馬」。
社論說,從臺灣“憲法”及兩岸交流現狀來看,兩岸當然不是國際關系,否則怎么需要透過海基會、海協會運作?維基百科對兩岸關系的說法是,“兩岸關系指現于臺灣的中華民國、與管治中國大陸及海南島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政治實體的互動關系。”國際間都能體認兩岸是兩個政治實體,在一中架構下各自主張主權,為何民進黨人士不能務實看待兩岸關系?
大陸與臺灣都以“兩岸”定義雙邊關系,正說明兩岸關系既不是國際也不是國內關系的本質。兩岸關系的精髓在“各表”,也就是在一個國家前提下相互尊重對方的主權表述。2008年來兩岸關系在“各表”的空間與相互尊重的原則下,已獲得長足進展。
深度解讀民進黨領導人物的談話可以理解,包括蘇貞昌在內,其實已理解兩岸關系不能重回“國際關系”的從前,只能糾結于文字游戲和二元對立窠臼,繼續切割民眾爭取選票。兩岸關系不會回頭,民進黨必須接受歷史的改變,才能創造更大發展空間。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