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經濟日報》14日刊載社評文章指出,服貿協議讓兩岸的市場相互開放,有競爭力的廠商必然會得到更多的機會。雖然大企業可能比較有利,但是具有特色產品及服務的中小企業,同樣可以利用機會大展身手。
全文摘編如下:
近年來,大陸逐漸由世界工廠變成世界市場,其服務業占GDP比重由當年的20%上升到去年的47%。同時,在十二五規劃的三個目標中的“擴內需”,就是要增加消費,而以目前大陸人均所得已經接近6,000美元來看,最近其內需市場很可能會出現爆發性的成長。換言之,現在全球服務業莫不擠破頭想要進軍大陸內需市場。
過去臺商投資大陸以制造業為主,近年來,服務業成功打進大陸的案例也愈來愈多,包括兩岸咖啡、85度C、自然美、小林發廊、象王洗衣、百腦匯、太平洋百貨、統一超商、大潤發等。另外,還有上海辰新醫院、南京明基醫院及廈門長庚醫院;而金融業則有包括臺銀在內的十家銀行已在大陸設有據點。
在服貿協議中,大陸開放給臺灣的80項細項產業中主要包括了金融、醫院、連鎖物流及電子商務與物流等四大項。從項目來看,有些人認為這些開放主要是對大型企業有利,對于中小企業反而是不利的。在此我們必須指出,國際化的過程就是一個市場開放的過程,服貿協議的內容談的大都是雙方企業如何到對方去投資的問題。而要海外投資,原則上來說,大企業的規模較大,到海外投資的能力較強,因此其競爭力比較強,在市場開放的過程中,當然比較容易得到更多好處。
但是,這并不表示中小企業在服貿協議中完全沒有任何機會;相反的,由于兩岸文化相近、語言相同,臺灣中小型的服務業只要能找到合適的產品與市場,仍然會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85度C、兩岸咖啡、自然美與小林發廊等企業,以前在臺灣時都是規模很小的企業,但是進入大陸以后,因為市場規模的關系,一下子就變成很大的企業。
另外,大陸的淘寶網在臺灣賣得很好,每年交易金額超過新臺幣100億元。這一次的服貿協議中,大陸同意讓臺灣的電子商務公司到大陸投資設立合資企業,而臺灣的企業最多可以擁有55%的股權,這是大陸唯一開放給非陸資企業投資在電子商務,而且可以超過50%的控股權。
雖然此一規定限制臺商只能在福建設點,但是電子商務企業仍然可透過網路把商品賣到整個大陸,所以此一開放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據報道,目前已有多家臺灣企業有意去福建設立電子商務公司,包括PChome、東森與富邦等。
臺灣電子商務公司去大陸投資設點不是只對這些公司本身有利而已,其實對于臺灣許多小企業也會有很大的幫助。因為本來他們沒有能力到大陸去設廠,如果能透過網路接觸到大量的大陸消費者,相信以臺灣產品的優良品質來說,未來必然可以把大量臺灣的產品行銷到整個大陸。
總之,服貿協議讓兩岸的市場相互開放,有競爭力的廠商必然會得到更多的機會。雖然大企業可能比較有利,但是具有特色產品及服務的中小企業,同樣可以利用機會大展身手。重點是臺灣的中小企業一定要發揮自己的創意,讓自己的產品能有更多的特殊性,這樣才能在嚴峻的競爭中找到出路。
[責任編輯: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