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主席蘇貞昌6日稱,民進黨對兩岸互動的看法是積極互動,“用對話取代對抗,但絕對不是投降”。去年7月29日民進黨恢復所謂“中國事務部”,蘇貞昌也說,“不是要向中國(大陸)投降,也不是要討好共產黨”。海峽之聲網對此發表評論認為:在兩岸議題上,蘇貞昌一再操弄“投降”這個詞,背后充滿了個人的政治算計。
文章分析說:
首先,這是蘇貞昌要向“臺獨”基本教義派交心,以鞏固自己在民進黨內的領導權。自去年大選失敗以來,民進黨內越來越多的人希望調整兩岸政策,使民進黨能夠贏得更多民眾認同,從而走出發展困境。然而,作為黨主席,蘇貞昌在這方面卻毫無作為,反而讓謝長廷等人搶盡風頭。而與黨內另一個主要對手蔡英文的競爭中,蘇貞昌也日漸落于下風,不僅民調支持始終落后,而且就在不久前民進黨全代上,圍繞有關公職人員提名機制是采用“黨員投票”還是采用“全民調”的爭斗中,蘇貞昌又再次敗給蔡英文。所有這些,都讓蘇貞昌感到自己的領導權威岌岌可危,不要說能否代表民進黨參選2016,就連明年能否連任黨主席也是未知。在這種情勢下,蘇貞昌急需深綠勢力和“臺獨”基本教義派的奧援,以面對可能的謝、蔡聯軍,保持自己黨主席的位置和2016出線的希望。所謂“不投降”就是向深綠勢力表明,他不會調整民進黨“臺獨”立場。
其次,就是要給堅持在“九二共識”基礎上開展兩岸交流合作的人扣上“投降”的帽子。從蘇貞昌的話語邏輯中不難看出,在他看來,只有堅持兩岸“一邊一國”的“臺獨”立場才不是“投降”,而在堅持“九二共識”的基礎上開展兩岸交流合作就是“投降”,“投降”就是“賣臺”,“不投降”就是“愛臺”。顯然,蘇貞昌又在操弄民進黨慣用的政治伎倆,通過操弄所謂“愛臺”、“賣臺”的話題,給馬英九當局和主張在“九二共識”基礎上開展兩岸交流合作的人扣上“投降”、“賣臺”的帽子。對于民進黨內那些主張調整兩岸政策、進行兩岸交流的人,其實也是一種棒喝與恐嚇。
就此,我們要指出的是,在兩岸關系發展和兩岸交流中,根本就沒有所謂“投降”不“投降”的問題。兩岸雖然尚未統一,但兩岸同屬一個國家的事實和法理基礎沒有改變,即使從臺灣地區現行的有關規定看,這也是確鑿無疑的。當年兩岸達成“九二共識”,是基于這個事實和法理基礎。所以在堅持“九二共識”基礎上發展兩岸關系、開展兩岸交流合作,雙方是平等的,根本不存在誰向誰“投降”的問題。未來,兩岸商簽和平協議,進而逐步實現和平統一,也是兩岸平等協商、共議統一、共同實現統一,而不是誰吃掉誰,也不存在所謂“投降”的問題。所以,在兩岸關系中使用“投降”這個詞,完全是別有用心的。
臺灣有關調查顯示,高達七成的臺灣民眾支持臺當局進一步深化兩岸在各領域的交流,以增進兩岸民眾的相互了解。難道說,多數臺灣民眾都成了“投降派”?如果說這也是“投降”,那么,我們建議蘇貞昌還是當個“投降派”,向臺灣的主流民意“投降”。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