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日前表示應檢討“三限六不”措施。為此,臺灣《中央日報》網絡報3日刊載點評指出,這是積極的態度,值得肯定。既然招收陸生赴臺是正確的政策,就應當把障礙降低,以達效果。
全文摘編如下:
開放大陸學生赴臺就學的政策,實施已一年,效果十分有限。最近,馬英九親自表示應檢討“三限六不”措施,實為主動積極的態度,值得肯定。
當局原訂過去一年,臺灣各大學可招收大陸學生2141人,結果只招到928人,連一半名額都不到。原本兩千余人的限制,是基于“三限”中的“限制赴臺陸生總量”,也就是各校招收陸生不得超過“當年新生的2%”,這比起香港采行的境外生占20%,已經保守謹慎許多,但實際招收人數不到一半,必是政策限制過多所致。也就是問題并不在單純擴大招生名額。
“三限”中的“限制采認大陸學校”,是較大的障礙。目前臺灣方面多采認大陸“985工程”中的41校,此系大陸兩千多所大學中的頂尖學校,最能進這些學校的學生,愿意赴臺者,除了優秀的大學外,就恐不愿意進一般的私立大學了。
而偏偏是臺灣的私立大學不斷吁請當局放寬限制,以因應招生不足。可見確有必要對采認大陸學校松綁。實際上,大陸另有“211工程”所涵蓋的一百多所大學,這應該就是臺灣方面可以積極考量的招生對象,并且配合以適度擴大招收陸生的數量。
“六不”中的“不得在臺工作”、“不編列獎助學金”,也是值得檢討的議題。連在臺打工都被視同在臺工作,那么不僅不能去餐廳洗碗,連在學校里擔任研究助理,亦在禁止之列,確實相當嚴苛,對兩岸學術交流形成阻撓,這完全可以從學術角度來考量放寬。
而對陸生編列獎學金,是否會引起所謂搶占教育資源,甚至引發政治爭議?是臺灣政治生態中不得回避的問題。當局支持各大學向企業界募款,應是可行方式,以對優秀陸生產生誘因,形成各方共贏。
至于現行限制里,一時尚難全面放寬的部份,仍可在實踐中逐步尋求社會共識或多數支持。既然招收陸生赴臺是正確的政策,就應當把障礙降低,以達效果。
[責任編輯:高斯斯]